何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2024-05-13 09:13

1. 何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周易》上有句话:“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形而上”,谓之“道”。“象”,支配着“地”上的一切“形”和“器”。“形而下”,谓之“器”,器才代表着世间的一切。
  
 “自上而下”的选股方法就是主要从分析宏观经济着手,通过整体市场周期和行业的特征,来进行选择,这种选择不单单是简单的选择上市公司,更为重要的是选择进场的仓位比,如果认为宏观经济不好,即使好公司也不买,坚持轻仓策略,似乎更符合趋势投资者的操作思路!采取这类选股方法的基金经理在2008年完全跑赢大势,做出了正收益的业绩;
   “自下而上”的选股方法就是主要从具体的上市公司进行选择,只要发现好的公司,就立即买入,并且中长期持有,不理会市场短期的波动,主要是需要分析上市公司的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市盈率等等,同时要考察公司的业务模式和发展空间。

何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2.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关于这两种概念,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比如说慈母思维和严父思维,系统论和还原论。但是我更喜欢叫做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在目前我们接触到的所有知识体系当中,大都不外乎这两种思想当中的一种。
  
 自上而下的思想,指的是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正确的道理或者法则,我们所有的行为都应该按照这些法则来行事。
  
 而自下而上则刚好相反,指的是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法则都是根据我们的行动所总结出来的。随着我们行动的变化,这个法则也将不断的变化。
  
 自上而下思想的代表人是牛顿。牛顿,他是一种这样的思想,如果把这个世界上所有物体的参数,数据,规律都摸清楚的话,他能够完全预测这个世界的未来。在他看来,世界就是一个大机器,这个机器的每一个部件都是按照特定的规律,精确地运转着。而这个机器所遵循的规则是有唯一正确答案的。
  
 而自下而上思想的代表人则是达尔文。达尔文是进化论的提出者,进化论的核心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达尔文看来,并不存在一个正确的法则,而是在进化的过程中,那些适应环境的留下来的法则才是正确的法则。
  
 这两种思想虽然听起来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随处可见。
  
 比如,以创业来说,自上而下的思想则是从一开始就做好战略,做好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去行事。
  
 而自下而上的思想,则是一上来先干着再说,一边干一边总结经验,一边调整方向。最后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对于我们写作来说,如果用自上而下的思想。那就是我们先把这篇文章的框架写出来。然后再往这个框架中填充内容,逐渐补充完整。
  
 而用自下而上的思路去写作的话,则是先把我们脑海中所有能想到的内容先写出来。然后再根据这些内容梳理逻辑,组织结构,最后形成一篇文章。
  
 而在我们的学习当中,也同时包含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思想。
  
 自下而上的学习,这是根据我们实际工作和生活当中的实践,从中提炼出对我们有用的经验。并且让经验不断的迭代更新。
  
 而自上而下的学习则是首先学习到一些优秀的理论和方法。然后再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我们的实践当中去。
  
 其实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是单独使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某一种思路的。而是两者同样重要。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创业既要有一开始的战略。但同时也要根据自己实际的工作,对战略不断进行调整,这样才能既不迷失目标,也不会埋头傻干。
  
 在写作上也是同理。我们可以首先把脑海中所有能想到的素材都写下来。然后再套用现成的框架把这些素材填进去,这也是同时使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思路。
  
 同理,在学习当中,找出我们的行为与案例当中的共性,把这些共性提炼出来,变成经验和方法,这样很重要,而把方法再次用回到我们的实践中,用实践再次去检验这个方法是否如我们所提炼出的那样,同样也很重要。

3.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区别是什么?

方向不同。
自
拼音zì注音ㄗˋ

部首自部部外笔画0画总笔画6画
五笔THD仓颉HBU郑码NL四角26000
结构单一电码5261区位5552统一码81EA
笔顺ノ丨フ一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自zì(ㄗˋ)
1、本人,己身:自己。自家。自身。自白。自满。自诩。自馁。自重(zhòng )。自尊。自谦。自觉(jué )。自疚。自学。自圆其说。自惭形秽。自强不息。
2、从,由:自从。自古以来。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区别是什么?

4. 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是什么意思,上和下分别代表什么

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是什么意思,上和下分别代表什么  
 “自上而下”,由上到下的意思;相反的就是“自下而上”的.举个例子,我国上个世纪70、80年代,
 
 经济
 
 改革就是,先是从最基层的安徽农村开始的,可以这么说是,“自下而上”,但要真正向全国推行开来,还得“自上而下”,没有最高层的红标头档案,是万万行不通的,后来全国的改革全面的展开,归功于那位领导,这是“自上而下”最典型的例子,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了。
 
 当然,没有“自下而上”的推动,“自上而下”就失去了动力;相反,没有“自上而下”的支援,“自下而上”会变得乱乱散散。这是两者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还要说明一点的是,在这里,我们要做一件事,首先要看看上面是怎么说的--"自上而下";而一些民主国家他们首先要听听老百姓是怎么说的,广泛的采集民意来代表民意--"自下而上"然后来"自上而下".
 
 总的说来,"自下而上"为集中,"自上而下"为施行.
  自上而下法 是什么意思啊?  
 同学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自上而下法
 
 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的一种方法。在这种方法下,要识别特定的风险因素,从而确定控制的范围和对内部控制作出评估所需要的证据。(又称“以风险为基础的方法”)
 
 CMA认证能帮助持证者职业发展,保持高水准的职业道德要求,站在财务战略咨询师的角度进行企业分析决策,推动企业业绩发展,并在企业战略决策过程中担任重要的角色。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您解决问题,如您满意,请采纳为最佳答案哟。
 
 再次感谢您的提问,更多财会问题欢迎提交给高顿企业知道。
 
 高顿祝您生活愉快!
  自上而下法是什么意思啊?  
 同学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自上而下法是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的一种方法。在这种方法下,要识别特定的风险因素,从而确定控制的范围和对内部控制作出评估所需要的证据。(又称“以风险为基础的方法”)
 
 取得CMA认证能帮助持证者职业发展,保持高水准的职业道德要求,站在财务战略咨询师的角度进行企业分析决策,推动企业业绩发展,并在企业战略决策过程中担任重要的角色。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您解决问题,如您满意,请采纳为最佳答案哟。
 
 再次感谢您的提问,更多财会问题欢迎提交给高顿企业知道。
 
 高顿祝您生活愉快!
  什么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是两种投资组合方式。基金与个人投资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个人一般是选择几只股票集中投资,而基金会考虑风险收益构建组合,实现效应最大化,同时降低少量股票带来的风险。“自上而下”是说基金经理投资时根据巨集观面对行业的影响,来选择相关个股;“自下而上”指的直接切入具有成长性,竞争优势的上市公司来投资,这两种方式都为投资人创造过良好的收益。  如果用“自上而下”的方法,说明这只基金试图通过挑选受益巨集观经济的行业,再从选定的行业里寻找好公司。今年以来的市场行情中,自上而下的方式在A股基金中取得良好效果,因为中国经济经历危机到复苏,随着经济基本面的改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整个行业出现业绩提升。  而“自下而上”的投资方法更多的关注个股,采用这种策略的基金最为关注的是个别公司的表现和管理,而不是经济或市场的整体趋势。通过调研一个公司,考察业务模式、成长空间、估值,然后决定是否买入。A股市场上不少业绩出色的基金,都曾经先人一步的发现了优质公司,耐心持有获得丰厚回报。  A股市场是一个波动较大的市场,机构投资组合的风格也不会一成不变。虽然投资方法各有千秋,但长期能够取得良好业绩的原则却是不变的。一只好的基金总是基于一个强大的投研团队,清晰的投资理念并且能够尊重市场。(海富通)
  什么叫自上而下,什么叫自下而上?  
 这应该是个社会历史题吧,自上而下者,指的是面对社会危机或统治危机,统治者主动进行改革,再不出动统治著根本利益前提下进行一些变革,结果当然有成功与失败两种。例子如中国的戊戌变法,日本的明治维新,俄国的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这三个例子里都是封建的统治者试图通过资产阶级性质的搞个来解决统治危机。自下而上者,是面对社会危机矛盾,下层的社会各阶层,有的是农民,有的是资产阶级等等,通过暴利革命的方式来推翻统治者统治,进行根本性的社会变革。革命的例子非常多,性质也分好几类。著名的如辛亥革命,孙×中山先生希望通过暴利革命推翻满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
  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在这里是指的什么意思  
 一个是从理论到实践,一个是从实践到理论
  成语自上而下的意思  
 释义是从上到下。出自唐·刘禹锡《唐故相同赠司空令狐公集序》。
  基金的投资策略所说自上而下是什么意思?  
 自上而下的投资策略是从大环境着手,从巨集观经济(如GDP的成长率,经济前景的判断)、证券市场、行业分析到公司分析的顺序进行投资分析,到最后选出所需要投资的证券。
 
 而自下而上是通过某些数量指标或特征来进行筛选,选出相应的公司,再结合巨集观经济、证券市场、行业分析以及公司基本面的分析,以至最终确定所需要投资的证券。
 
 当然,投资策略的制定要根据基金的投资方向、行业偏好、风险的平衡来施展。投订也不局限于证券,幷包括债券、外汇以及其他避险工具等等。
  什么叫自上而下,什么叫自下而上  
 什么叫自上而下,什么叫自下而上
 
 这应该是个社会历史题吧,自上而下者,指的是面对社会危机或统治危机,统治者主动进行改革,再不出动统治著根本利益前提下进行一些变革,结果当然有成功与失败两种。例子如中国的戊戌变法,日本的明治维新,俄国的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这三个例子里都是封建的统治者试图通过资产阶级性质的搞个来解决统治危机。自下而上者,是面对社会危机矛盾,下层的社会各阶层,有的是农民,有的是资产阶级等等,通过暴利革命的方式来推翻统治者统治,进行根本性的社会变革。革命的例子非常多,性质也分好几类。著名的如辛亥革命,孙×中山先生希望通过暴利革命推翻满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
  什么是自上而下  
 也就是说,社会的变革(或者具体说改革)是由社会的上层(自上而下)还是下层(自下而上)发起的,然后改革的效力延伸到相对的另一方。
 
 一般用于形容整个社会的变革,主要涉及政治权力的再分配。自上而下是指改革从中央到地方,由权力机构中心发起,在古代,一般是指由君王统治者亲自发起的,没有动摇统治根基的,只是为了缓和与被统治者的矛盾而进行的改革。典型案例如清朝光绪期间的戊戌变法;自下而上是指改革由地方而起,直至中央,由外延机构向权力中心渗透,这里分两种形式,一种是由统治者发起的,从地方试点,为了应付统治压力而进行的先地方后中央的改良,一种就是由民众发起的,从底层而起的革命,也就是古代所说的造反。
 
 ,社会的变革(或者具体说改革)是由社会的上层(自上而下)还是下层(自下而上)发起的,然后改革的效力延伸到相对的另一方。
 
 例子也就是说,社会的变革(或者具体说改革)是由社会的上层(自上而下)还是下层(自下而上)发起的,然后改革的效力延伸到相对的另一方。
 
 例子太多了太多了

5. 自下而上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一期为你解读的是《自下而上》,这本书可能会重新构建你的世界观,它是用“演化论”的视角去看周围的一切事物的。一说演化论,你可能会说,我对生物学没什么兴趣。但这个思想,可以说是能把现代智识分子和古人划分开的一把尺子。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大部分都是在“创造论”的基础上构建的。创造论是什么意思呢?你看,在人类发展的几千年文明中,政府为我们建立了经济系统,设计了社会制度,各种企业设计了我们的各种日常用品。从经济到宗教,从金字塔到大帆船,从计算机到智能手机,哪个都不是自己从土里长出来的。我们的常识告诉我们,世界应该是靠聪明人的规划和设计来运行的。这就是创造论。
  
 但是这本书的作者不同意这个观点。他通过多方面的论证提出,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世界,就是自然而然发展出来的。这种自发的、没有预定方向的逐渐演变,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最大力量。
  
 作者的这个观点适用范围非常广,无论是人类的制度,人类制造的各种物品,还是人类的习惯,在他看来都是漫无目的地演变出来的,根本没有聪明人什么事儿。不仅如此,作者还说,在西方思想史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都错了,无论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和尼采这样的哲学家,还是圣保罗、穆罕默德这样的宗教领袖,他们都认为世界需要按照设计出来的规律运转。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在这本书里,作者向各种各样的创造论开火,向历史上存在了几千年的误导开火,让人们从对规划和设计的痴迷中解放出来,去关注自发地演变。
  
 自发地演变,是生物学上的一个规律,但作者说,这种规律在社会领域中也依然适用。他把人们先设计出来一套方案,然后再去推广实施的过程,叫做“自上而下的设计”,而把从混乱中逐渐涌现出秩序的这个过程,叫做“自下而上的演变”。这种逐步演化的观点,就是这本书叫《自下而上》的原因。作者甚至断言,所有好的东西都是自下而上逐步演化出来的,而不是自上而下设计出来的。
  
 这样一本书,可以称得上是规模庞大、野心勃勃了。那么这本书的作者是谁呢?他是马特·里德利,牛津大学的动物学博士,也是一位高产的科学作家。曾经很受欢迎的《理性乐观派》一书,也是他的作品。《理性乐观派》可以算是这本《自下而上》的前传,在那本书里,作者主要讨论的是自由贸易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各种好处,而自发产生的自由贸易,也是这本《自下而上》的主题之一。
  
 好了,既然作者在这本书里提出的观点是“万事万物来自演变”,那么,他是怎么论证这个观点的呢?我围绕着这个观点,归纳出了一个社会观、一个价值观和一个科技观。
  
 一个社会观,我们来看人类文化的演变。作者认为,我们的道德、语言,都是演变的结果,而不是教育的结果,甚至连宗教文化都是自行演变出来的。
  
 一个价值观,我们来看人类组织体系的演变。自发地演化出来的组织体系,往往比设计出来的好。政府,甚至是人类的经济体系,就都是逐步演变出来的。
  
 一个科技观,我们来说说人类的技术地演变。好东西没有设计,那些我们熟知的发明家和企业首席执行官们,只是在合适的时间点出现在合适的位置上而已,就算没有他们,技术一样会自己演变发展。
  
 第一部分
  
 好了,我们来看看第一个重点,一个社会观。作者认为,人类文化的演变,道德、语言和宗教,都是演变的结果。
  
 这个观点听起来有点不大对劲。就拿道德来说,道德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按照常识来看,道德不是从小在家庭和学校里培养出来的吗?如果没有人告诉我们教育我们,我们怎么知道什么行为是道德,什么不是呢?
  
 实际上,一直到十八世纪,所有人还都这么认为。有道德的人告诉人们该怎么生活,每个人都生活在道德的光辉之下,才能过上高尚的生活,这是个很普遍的观点。
  
 不过作者却说,道德不是被教出来的,人类社会是逐渐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规范。他在论证的时候,举出了一位牛人来做例子。他说,亚当·斯密早就发现了道德起源的真相。
  
 亚当·斯密这个人,我们可能对他的《国富论》更有印象一些。不过早在《国富论》出现之前十几年,他还写了一本书,叫《道德情操论》。在《道德情操论》里,亚当·斯密就已经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了结论,认为道德和教导没什么关系。亚当·斯密认为,人们生活在社会中,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互利互惠的观念,而这就是道德的起源。
  
 他观察到,小孩子是没有道德观念的。孩子们在生活中和别人打交道,看到别人怎么做,自己也会调整自己的做法,然后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行为规范,这就是道德。在道德形成的过程中,并没有谁来规定什么才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人们只是在彼此磨合的时候,逐渐发现了别人能接受什么、不能接受什么,然后根据这个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而那些道德家们,则是归纳整理了人们的行为规范,记录下来,然后再拿来教育人们。
  
 那也就是说,人们并没有从零开始去创造一套道德系统。道德是在生活中逐渐磨合出来的规则,是自下而上生长出来的东西,然后又被自上而下地宣传开,才成了人们都遵守的道德规范。作者说,人们的目的只是想在此时此刻,跟自己正打交道的人一起获得心心相通的愉悦感。虽然没有人负责,但是这套系统是有秩序的。
  
 既然道德是这样演化而来的,那么显然,道德也会不断变化。作者举了个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在一百年前的西方社会,如果有谁娶了一个未成年的小女孩,其他人对这事儿是没什么反应的,但是如果有谁是同性恋,那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这是一个道德标准。但是放到现在,人们会觉得,娶了一个未成年的小女孩,这是恋童啊,绝对不行,而同性恋变得是能被接受的了,这也是一个道德标准,你说哪个对呢?这就没有对错,只是人们逐渐接纳了新的观念,慢慢地转变了道德观念而已。
  
 不仅道德是这样,作者认为,人类的语言也遵循着相同的演化方式。你可能会想,语言应该是父母和老师教给我们的,这怎么也是演化来的?作者说,虽然我们在学校里学习语言,但是语言其实和道德类似,只是有人总结了那些约定俗成的用法,然后再把它们教给学生而已。语言先是自下而上演化出来,然后自上而下地传递下去,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的语言,只是这个过程的后半部分而已。这个观点,认知科学家史蒂芬·平克也很赞同,他在他的著作《语言本能》中还更进一步地提出,语言是人类长期演化而来的一种本能,每个孩子都可以迅速掌握自己母语的规则,而且一门新的语言往往只需要一两代人的使用,就可以成型。
  
 在我们真实生活中,也可以发现语言演化的过程,网络语言就是个好例子。我们现在使用的很多网络语言,用过去的眼光来看显然是不规范的,但是人们也逐渐在生活中开始使用这些语言,其中一些甚至还加入了词典,成了标准的用法。
  
 英文当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比方说我们开玩笑把“好久不见”说成 long time no see,这本来只是玩笑而已,但是现在这句话已经在英语国家被广泛接受,成了见面打招呼的常用语了。这反映的就是语言自下而上的演变过程。人们先是创造了新的词句或者是语言的新用法,尝试开始使用它们,然后其中一些用法慢慢消亡了,另一些则慢慢被人们广泛接受,最终就变成了大众认可的用法。
  
 甚至宗教文化的演变也是一样。宗教是怎么产生的?是人们在面对自然环境不知所措的时候,就用想象力创造了各种神明。作者说,关于这些神明的传说故事也在口口相传中逐渐演变和定型,而且像是市场中的商品一样彼此竞争。最终哪个宗教获得的信徒最多,哪个宗教就占据了市场,就成功了。
  
 作者在这里举了个例子。在公元1世纪的罗马,每个城市都有几十种教派和秘密宗教相互竞争。在宗教彼此竞争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多的信徒,每种教派都在不断调整。比如神明们身上的人性越来越少,神性则越来越强,宗教宣讲的内容也开始由古代传说变成了道德标准,争取和其他宗教的竞争中尽量生存下来,传播开去。作者说,这些宗教就像是许许多多的独立咖啡馆,最终会被几家更强大的咖啡连锁店取代。最终事实也的确是这样,就像是适应性最好的生物最终活下来发展壮大了一样。
  
 所以你看,人类文化的产生,不管是道德、语言还是宗教,它们的产生都是必然,但是什么标准才算是有道德,语言的最终形式是什么样的,哪些宗教能够获得大量信徒,这却是未知的。这就像是地球上演化出的生命一样,地球上演化出生命可以说是必然,但是最终演化出来的生物是什么样子,因为涉及到大量环境和生物体之间的交互,所以就没办法预测了。
  
 第二部分
  
 好了,说文化是慢慢演变出来的好像还容易理解,毕竟我们都有切身体会。但是要是要说人类的组织体系,比如政府、经济体系也是自然演化出来的,这怎么可能呢?就比如政府,它意味着管理、控制、计划,规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秩序的代表。政府要做的工作,都是目标明确、方法清晰的,一点都不含糊,而演化则是乱糟糟的自发的行为,完全没有秩序可言。政府和演化好像刚好是两个极端嘛。这就到了我要说的第二个重点,关于演化论的一个价值观,自发演化的东西比设计出来的东西更好。
  
 要搞明白政府的演化路径,我们就要把目光放到更长的历史发展中去看看了。比方说,原始人显然是没有政府的,但是他们也会有自己的管理方法。在原始部落中,同样有些规则需要每个人都遵守,而这些规则,就是政府的萌芽。
  
 作者说,即使是在没有外界强加法律的地方,法律也会自然形成。最早的政府就是这样自发形成的,就像人群中自然而然会形成一些小圈子一样。历史上最早的政府职能很简单,就是收税,同时用暴力来维持统治,以及保护自己的民众不受外人掠夺,这就是原始部落的状态。作者认为,这时的政府和收保护费的黑手党没什么区别,核心在于对暴力的垄断。谁拳头大,就听谁的话。
  
 显然,民众并不喜欢这样的政府,政府对民众施加的影响力也有限。不过,政府和民众的关系也是会慢慢演变的。我们今天熟知的政府形态,差不多是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才开始出现的。当时是因为自由贸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凑在一起和平示威,要伸张自己的权利。比如,1795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在开会的路上就被人包围起来,要求他实现谷物自由贸易,解除卖面包的复杂规则。就这样,民众和政府之间的磨合变得越来越多,政府才逐渐转变了形象,开始受到民众的监督与约束,成了对民众负责的机构。这个过程并不是由哪位政府领袖推动的,而是民众和政府之间的力量对比逐渐变化的结果。在民众和政府关系的慢慢演变之下,政府开始向福利、医疗、教育等等领域投资,开始更好地经营起国家来。今天世界上的各国政府会维持公平公正,这也是经过了很长时间才演化而来的。
  
 所以作者认为,政府的进步,归根结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经济更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需要更好的管理方式,这种需要也促使政府不断演变。这并不是政府本身的计划,政府的改变只是顺应了经济的变化而已。而且,即使是经济本身,也是自我演化出来的。
  
 我们所说的经济,本质就是产品和服务的交换。人们为了追逐利益,自然会产生分工,当人们开始有了分工,交换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分工越细,交换越多,经济也就越发达。而经济越发达,就越要求更加细致的分工。比方说,羊毛大衣是各种劳动者的产物,从牧羊人、剪羊毛工人,一直到纺织工和裁缝,每个人都在这个过程中交换了产品,也取得了收益。因为人们分工更细致,也就更能提升生产力,会赚更多钱。
  
 而且,人们的分工越是专业,消费就越多样化。从早期的人们自给自足,变成了每个人生产的东西更专一,需要消费的东西也就更多。经济的繁荣就是这么来的。
  
 说到经济繁荣的历程,我为你推荐《小岛经济学》这本书。它用一个个故事讲了资本是如何产生的、社会分工是怎么来的,以及一个繁荣的经济体系是怎么构建的。听完后你也会发现,经济体系的繁荣,完全不需要规划。人们会自发地寻找自己的供应商和消费者,自动调节自己的生产,而价格就反映了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这就是自由贸易。马特·里德利说,贸易的核心特征在于分散,在于每个人自己自由地做出决定。即使不是完全的自由贸易,也比集中规划整个经济体系更有效。
  
 在这里,作者又一次引用了亚当·斯密的理论。作者说,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核心思想,就是自由贸易能够带来繁荣。但当时,亚当·斯密的观点还没有实际的证据来证明。不过在《国富论》出版几十年后,英国、欧洲和美国等地的经济发展,就证明了自由贸易的价值。你看,演化这个思想,如果放在生物界,那就是达尔文的演化论,而如果放在经济学上,那就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它们两个其实是一个道理。
  
 经济的这种自下而上的演化模式,也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经济系统就像生态系统一样,是优胜劣汰的。如果说经济系统像生态系统,那企业就像是生活在其中的生物。随着新技术和新企业的涌现,那些没有竞争力的旧企业和旧的技术必将会被淘汰。那些能够适应环境的、有着合理创新的企业会生存下来,而那些无法适应的企业则会消亡。这个过程也有很大的随机性,或者说也像生物优胜劣汰一样。作者总结说,经济演变是突变和选择的过程,就像生物演变一样。
  
 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这部分的内容。那些我们原本以为是设计出来的组织系统,比如政府和经济体系,其实都是自下而上演化出来的。虽然作者也在书里强调,对于政府,大部分人还是会觉得它是自上而下的调控,但现在已经有演变的力量在酝酿了。一个执行动作,不管是推进伊拉克的和平,还是上演一出音乐剧,总是要允许大量的低成本试错,和不断的调整,最终才能成功。而这种情况,恰恰和生物基因进行微小突变的进化一样。
  
 第三部分
  
 好了,讲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虽然你说了这么多东西都是自发生长出来的,但是肯定有一件东西不可能是这么出现的,那就是由人类一个个发明出来的技术。你看,我们从小就知道那么多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伟人,说他们是人类文明之光,他给我们带来了改变世界的发明,历史就是他们推动的。比方说爱迪生带来了电灯,贝尔带来了电话,摩托罗拉公司的马丁·库帕带来了手机,乔布斯带来了 iPhone 等等。
  
 如果你这样想,那我再为你介绍第三个重点,一个科技观。作者认为,发明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而我们所记住的这些发明家,只是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了合适的地点而已。
  
 比如说,作者就认为,如果没有爱迪生,我们依然会有电灯用——这不是胡说,因为历史上最少有二十多个人,分别、独立地发明了电灯,有的人发明时间甚至比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时间还要早。比如说有个叫斯万的英国人,他展示白炽灯泡的时间就比爱迪生早,两个人后来为了解决争议,还成立了个合资公司。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人类的技术其实都是在前人的技术基础上改进而来的,虽然有些发明看起来可能不那么明显。还是拿电灯来说,它就是一系列前人技术的结合。我们得知道材料在发热时会发光、要知道有些材料的电阻比较高,通电时就会发热,还要知道材料在发热时会比较容易氧化而坏掉。有了这些基础知识,就有了设计电灯的基本思路,那就是,找到一种电阻比较高的材料来做灯丝,把它通电,再把灯泡抽成真空,让灯丝不会被氧化,灯泡就能长时间发光了。
  
 作者认为,几乎所有的发明和发现,都不是天才之作。时间和技术积累到了某个特定时期,新的技术必然会出现。而我们记得的那些名字,只是因为他们有很好的积累,同时又有一点点运气而已。
  
 能证明这个观点的不只是电灯,还有大量的证据。在凯文·凯利的《科技想要什么》一书中,他列举了一些技术发明和它们的发明者。比方说,差不多在同一时期,发明了皮下注射针头的有3个人,发明了疫苗的有4个,发明了电报的有5个,发明了电气铁路的有6个……只要时机合适,之前的技术储备足够,那么新的发明自然就会出现。这就像是在人类的早期历史上,许多不同地方的人们都曾经独立发明过轮子一样。
  
 所以作者说,创新是自然产生的现象。技术创新是逐渐演变出来的,和其他的演变一样,没有特定的方向,也无法阻挡,只有在经过一番优胜劣汰之后,才能选拔出最合适的技术,并且发展壮大。而某种技术一旦成为主流,又会不断地自我改进。技术像是变成了一种独特的生物,有了自己的发展方向。随着技术进步,那些受到欢迎的技术会继续累积,发展速度会变得越来越快。
  
 把技术和生物放在一起比较,还不只是作者这么说过。在《技术的本质》这本书里也谈到了类似的观点。经济学家布莱恩·阿瑟认为,技术有一种特别的特性,就是它会自己发展,甚至像是生物一样适应环境,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改变自身,直到被更新的技术取代。
  
 再举一个我们身边的例子。计算机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就是越发展越快的典型。你可能听说过计算机领域的摩尔定律,说计算机的性能基本上每一年半就能提高一倍。这个定律是在1965年提出来的,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计算机产业差不多都是按照这个速度在发展着。这个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因为每一年半,性能翻倍,就意味着每过十五年,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应该能提升一千倍。今天我们使用的计算机,比三十年前的计算机快了一百万倍。这个发展速度,真是很惊人。
  
 计算机技术本身的发展,还促进了其他技术的发展。比方说,互联网就是在计算机的基础上,自下而上生长出来的。虽然互联网最初的诞生,是来自美国军方的一个设想,目的是为了军队在战争时不至于失去指挥中心。但是科研人员很快就发现了互联网的用处,开始用互联网来分享科研成果,寻求跨国家的合作,这种状况持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当时还只有少数人能连接互联网,主要用途就是作为研究工具。但是随着美国把互联网私有化,互联网突然蓬勃发展起来。只过了短短几年,互联网上商业信息的数量就超越了科研信息,各种各样的互联网网站和程序也都冒了出来。
  
 作者认为,互联网就是一个自下而上演化的好例子。互联网的基础是大量地位相同的计算机,这些计算机构成了互联网的各个节点。在这些节点中,数据自由流动,想法也自由流动,好的想法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在网民的集体努力下,最终改变了互联网的面貌。今天我们已经看到,无论是全球网民们用自己的业余时间编制的维基百科,还是聚集了大批程序员和开源项目的 github,都表现了互联网这种自发凝结的力量。
  
 总结
  
 好了,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本期音频的主要内容。《自下而上》这本书中的内容,是比较反常识的。它认为,人类到目前所产生的各种组织结构、使用的各种规则体系,甚至是经济和技术,都是自然而然演变而来的。既然是演化,也就不存在设计者,不存在高瞻远瞩或者战略意识,只是像生物的演化一样不断地适应环境而改变自身而已。
  
 我们围绕着“演化论”为你总结了一个社会观、一个价值观和一个科技观。一个社会观是说,好东西没有设计。人类自身的许多属性,特别是那些我们以为是通过教育而获得的东西,其实是自然演化而来的。无论是我们人类这个物种,还是我们文化,比如道德观念、语言习惯,都是一步步自然发展而来。
  
 一个价值观是说,自发演化的东西比设计出来的东西更好。作者涉及到的内容就更广泛一些了,他提出了许多论据,证明了人类的组织形式,无论是政府,还是经济系统,都是演化的结果。这些组织形式一开始都是自然出现的,然后经过长时间的优胜劣汰,最终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最后,一个科技观,我们看的是技术的演变。技术也有点像是生物一样,会自己去适应环境,会逐渐改变自身。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发明家们只是顺应了时势,即使他们不存在,也会有其他人代替他们完成那些发明。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你的常识是不是也被颠覆了呢?我们过去往往认为,先设计、后执行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常态,但是很少有人像本书作者这样,用生物学中的进化论思想来观察人类社会中的种种现象。
  
 作者甚至还下了一个这样的断言:好的东西往往是偶然的、计划之外的、自下而上自然形成的,而坏的东西则经常是特意的、自上而下设计出来的。他觉得,虽然有些好事情是靠着人为计划发生的,比方说人类的登月计划等等。但是他认为这类成功的计划不多,而失败的例子更多。
  
 在最后,我也说说我的观点。作者提出自下而上的演化观点,如果配合路径依赖的概念来考虑,会更容易理解一些。路径依赖是什么意思呢?就比如你做一个决策,这个决策肯定受到了你以前做过的决策的影响。而我们每个人的每个行为,都是在原有习惯和方法上做一些微小改变,再放在更大的环境中去测试它,经过多次迭代之后定型下来。这的确和生物的演化很像。
  
 但是,作者的观点可能也会有点偏颇。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作者提出的这套关于自发演变的说法,需要一个前提条件,就是需要足够多的资源,需要够大的环境和够长的时间,才能等待好的事情慢慢浮现出来。这个过程会是很漫长的,而且很难在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小型的人类组织里发生。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在企业、国家这类组织形式中,我们可能还是得主动设计出更好的方案,切实地执行,来达到我们想要的目标,而不是等着看最终会自然形成些什么。如果环境没有那么大,就不会有有效的优胜劣汰,演变也就难以出现。
  
 在这期音频里提到的《理性乐观派》《语言本能》《小岛经济学》,还有《技术的本质》这几本书,每天听本书栏目也都已经上线了,期待你的收听。

自下而上

6. 自上而下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指从上到下。出自唐·刘禹锡《唐故相同赠司空令狐公集序》。
双轨学制中“自上而下”,一般由大学和中学组成(中学以前在家庭接受教育或者上中学预备班),先有大学,中学是应升大学的需要而设立的。大学是整个学校系统的顶点,中学实际上是大学的预备学校。
这样看来,这个学校系统是自上而下地形成的,这种情形下的中学被称为“下构型中学”,英国的文法中学、法国的学院和国立中学、德国的文科中学都属于这种类型的中学。



双轨学制的发展
进人20世纪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教育机会均等理念得到广泛的实践,双轨制学校体系所带有的贵族性、阶级性、非民主性遭到了激烈的批判,于是在英、德、法等国家相继掀起了统一学校运动。
这场运动虽然在表现形式和实现程度上各国不尽一致,但一般而论,首先在初等教育阶段实现了学校体系的统一化和单一化,这一趋势后来扩展到了中等教育阶段。
其结果,双轨制学校体系得到了部分改变,逐步演变成为分支型学制。而且,随着中等教育学校实行综合制,欧洲许多国家的分支型学校体系又逐步地向单轨学制过渡。


7. 自上而下是什么意思?

自上而下意思是从上到下。
自上而下
【拼音】[ zì shàng ér xià ]
【解释】从上到下。
【出处】唐·刘禹锡《唐故相同赠司空令狐公集序》:“自上而下,速于置邮,泮林革音,无复故态。”
【反义词】自下而上

自下而上
【拼音】[ zì xià ér shàng ]
【解释】从下面到上面,从底下到上头。
【用法】作定语、状语;指上下顺序排列。
【反义词】自上而下

自上而下是什么意思?

8. 自下而上什么意思

题库内容:从上到下。 成语出处: **《党与抗日 民主 政权》:“有的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有的可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总以能教育 群众 、纠正 错误 、保证党的领导为 原则 。” 成语例句: 我们学校 自上而下的近义词: 从上至下 自上而下的反义词: 自下而上  从下面到上面,从底下到上头 成语语法: 作定语、状语;指上下顺序排列 英语翻译: from above to be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