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五十两黄金价值多少?

2024-05-19 02:13

1. 春秋战国时五十两黄金价值多少?

这个可不好说个仔细,只能够说个大概。因为当时货物不太流通,在南方黄金便宜一些,在北方黄金昂贵一些。
而当时一两相当于现在十六克左右,五十两换言之就是800克。现在黄金大概二百五十一克。五十两黄金就是二十万人民币。
而当时的物价,这五十两黄金却远超现代二十万人民币的作用。先秦时候黄金是上层用的,所以一两兑换多少枚铜钱,不过想来肯定不会少于三千枚铜钱。因为当时黄金刚刚出现开采,按照物以稀为贵,兑换价格肯定不低。而当时一石粮食,折合为现代重量约等于六十斤粮食,不过是要三十枚铜钱。

不过由此可以大致看出价值,秦朝顶级的官员,九卿,仅次于丞相,年薪一年二千石。折为黄金不过是二十两黄金。可见这二十两黄金价值多高。

顺便说一句,当时田地亩产一亩不过是一石,按照以物产三十年来到购买一亩地。一亩地不过是要九百枚铜钱。

春秋战国时五十两黄金价值多少?

2. 五十两银子等于现在多少人民币?

每个时期的物价都有所差异,这里我以唐朝为例:
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
故而唐朝的五十两银子约等同于现在206500人民币。

扩展资料
货币应用

银圆
银圆,也作“银元”,是我国过去市场上流通的一种货币,种类繁多,以清末各种龙洋,民国孙中山像开国纪念币、袁世凯头像银元、孙中山像船洋最为多见,还有中华苏维埃币、四川"汉"字币等,此外一些外国银元,如站洋、坐洋、鹰洋、日本龙洋等也在国内流通。

银条
外性长条状,尺寸不等,重量300克左右,好的成色950‰左右,一般成色900‰左右,以925‰最为多见,是制作银饰的原料。900‰以下的呈灰白色,质坚硬敲打有铜声,底面无蜂窝,火烧后表面显黑红。

银砖
外貌长方形银锭,重量2000克左右,也有几百克,成色950‰居多980‰少。成色900‰以下的起很厚的皱皮,面上黑红色发乌。

银元宝
外貌呈椭圆形及长方形,一般两耳高立,两耳中间面部凹下平坦洁白光润,底部有蜂窝,蜂窝口小洞大,深浅不一,分布自然,打击声音贯通一致,重量1750克左右,成色980‰。若表面有黑斑点,成色970‰,黑斑点较多,成色950‰。
有一种重量为312.5克、31.25克的旧制十两及一两的小元宝,面部打有“十”戳记,成色950~980‰。

3. 古代的五十两银子,如果换成人民币大约是多少钱?

朝代不同,价值不同:
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50两银子价值7500-11000元
明朝中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600—800元;50两银子价值30000-40000元。
北宋朝中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50两银子价值30000-65000元。
盛唐时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2000—4000元;50两银子价值100000-200000元。

一两银子用途: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
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古代的一两银子相当于多少人民币?

古代的五十两银子,如果换成人民币大约是多少钱?

4. 五十两银子等于现在多少人民币?

以唐朝为例: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故而唐朝的五十两银子约等同于现在206500人民币。朝代不同,价值不同: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50两银子价值7500-11000元;明朝中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600—800元;50两银子价值30000-40000元;北宋朝中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50两银子价值30000-65000元;盛唐时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2000—4000元;50两银子价值100000-200000元。【拓展】通货膨胀(inflation)是造成物价上涨的一国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和一般物价上涨的本质区别:一般物价上涨是指某个、某些商品因为供求失衡造成物价暂时、局部、可逆的上涨,不会造成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则是能够造成一国货币贬值的该国国内主要商品的物价持续、普遍、不可逆的上涨。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一国流通的货币量大于本国有效经济总量。一国流通的货币量大于本国有效经济总量的直接原因是一国基础货币发行的增长率高于本国有效经济总量的增长率。一国基础货币发行增长率高于本国有效经济总量增长率的原因包括货币政策与非货币政策两方面。货币政策包括宽松的货币政策、用利率汇率手段调节经济;非货币政策包括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造成贷款膨胀,国际贸易中出口顺差长期过大、外汇储备过高,投机垄断、腐败浪费提高社会交易成本降低经济发展质量、经济结构失衡、消费预期误导等。所以通货膨胀不仅仅是货币现象,实体经济泡沫也是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不管是货币政策还是非货币政策、货币现象还是实体经济泡沫,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GDP增长方式造成GDP水分过高、无效经济总量过大有效供给严重不足造成货币效率降低。

5. 战国时期的十两黄金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元?

战国时期黄金其实就是黄铜,古代冶金技术不行,所以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称为金文。
古代皇帝动不动就赏黄金万两,要是真金美联储都没那么大储量
铜,金同也。在西周时期,黄金多为楚国产的真金,汉时因冶炼技术限制,导致金铜混称,然后一直到宋,所谓金银都是金银铜的混合物。宋朝沈括曾经指出楚国药金乃真金。因此,自然形成的金块,真金多,而冶炼出来的,在一定时期都是药金,即黄铜,锌铜混合物。
秦朝以前,金主要作为一种计量单位,即1金=1斤铜
战国时期二十两为一金, 商鞅变法里的十金即为二百两铜,最后五十两黄金也就是一千两黄铜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统一度量衡,才变为十六两一斤的,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十两黄金的实际购买力相当于现代几千块钱
真要按楼上的算那商鞅给那个搬木头的五十金,那就是70万,秦孝公还不找他拼命?

整理资料的时候顺手翻到了,这里更正下采纳答案。

战国时期的十两黄金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元?

6. 秦国当时五十钱合现在多少人民币

500左右吧

1、战国晚期,秦国实行实物货币“布帛”和金属铸币“半两钱”并行的货币制度。秦律规定这两种货币的兑换比值为,“十一”个“半两钱”钱相当于一布的价值。
2、战国晚期秦囯一石粮食的价值为“三十钱”。这与战国初年魏国钱币的购买力相当,一枚半两钱或一枚一釿平首布均可购粟合今1公斤。这应该是战国时期各国间商业贸易频繁的结果。
3、秦国一般劳动力的日工资为“八钱”,一日两餐每顿饭需用一钱。这说明当时一个一般劳动力的日工资,大体可以供奍一家五口人的饭食生活。
4、秦国士卒每餐规定的食量为粟1公斤,与一般役徒每餐规定的食量基本相同。
5、秦国男女刑徒夏、冬两季的衣服,依其身材高低不同,每套都有明确的价格规定。

7. 五十两银子等于现在多少人民币?

每个时期的物价都有所差异,这里我以唐朝为例:
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
故而唐朝的五十两银子约等同于现在206500人民币。

扩展资料
货币应用

银圆
银圆,也作“银元”,是我国过去市场上流通的一种货币,种类繁多,以清末各种龙洋,民国孙中山像开国纪念币、袁世凯头像银元、孙中山像船洋最为多见,还有中华苏维埃币、四川"汉"字币等,此外一些外国银元,如站洋、坐洋、鹰洋、日本龙洋等也在国内流通。

银条
外性长条状,尺寸不等,重量300克左右,好的成色950‰左右,一般成色900‰左右,以925‰最为多见,是制作银饰的原料。900‰以下的呈灰白色,质坚硬敲打有铜声,底面无蜂窝,火烧后表面显黑红。

银砖
外貌长方形银锭,重量2000克左右,也有几百克,成色950‰居多980‰少。成色900‰以下的起很厚的皱皮,面上黑红色发乌。

银元宝
外貌呈椭圆形及长方形,一般两耳高立,两耳中间面部凹下平坦洁白光润,底部有蜂窝,蜂窝口小洞大,深浅不一,分布自然,打击声音贯通一致,重量1750克左右,成色980‰。若表面有黑斑点,成色970‰,黑斑点较多,成色950‰。
有一种重量为312.5克、31.25克的旧制十两及一两的小元宝,面部打有“十”戳记,成色950~980‰。

五十两银子等于现在多少人民币?

8. 古代的两金子是现在的多少人民币?

本单位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八钱三分 

白面(斤)九文 

银每两换钱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3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人民币2000元=10两白银 

1两白银=人民币200元=1000文钱=1贯(吊)钱 

1文钱=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 

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 

北洋政府时期在币制改革上的一个较大动作是“废两改元”。清末时,虽然中国也有银铸币,但货币制度是以银两为单位,制钱(包括铜钱与铜元)为主要流通的辅币。货币单位相当混乱。既有以库平两为单位的计量,也有以海关两为单位的计量。同时,银铸币和银两的成色也极不一致。这个混乱的币制极大地阻碍着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于是,就有了第一次币制改革:“废两改元”。即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规定以银元为基本货币单位,停止银两流通。一元银元重库平银七钱二分,含银量为85。一元等于十二角(仿英制)。以铜元为辅币,停止铜钱的流通。一元银元与铜元的比价基本上在180--188之间涨落。俗称“洋长洋短”。每日银楼或银行都会发布当日银价。当银价上涨时,称为“洋长”,当银价下跌时称为“洋短”。民间小额交易基本上以铜元计价为主。银行发行纸币以元为单位,一元纸币兑换一元银元。货币以银为本位。 

这次币制改革使全国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统一。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另一次币制改革是南京政府为解决金融危机而进行的。30年代时美国货币放弃银本位,实行金本位制,规定1盎斯黄金等于35美元。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伦敦)收购白银,导致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中国的货币制度是以银为本位,但自己产银不多。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北、华北大搞武装走私,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同时,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的货币升值,进口狂增、出口受阻,影响经济与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如不及时改革将导致中国金融崩溃。南京政府与英国、美国谈判货款为币制改革提供外汇保证。最后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详见《中美白银谈判》)。于是,南京政府决定进行币制改革,停止银元流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后增加)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用于交易与完粮纳税。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 


现在看电视剧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动辄使用几十两,甚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够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 

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 

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珍贵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国时候,就流通银元了,称为国币。民间称为“袁大头”。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可兑换180多个铜元。按当时物价水平折算今日的购买力,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35元左右。考虑到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日用品价格的下跌,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银子价格算,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50-60元左右。当时办一个比较好的印染厂投资也不到一万元。买一较辆当时比较好的轿车大约是1000元。所以不会有拿出一个银元买一个馒头的情形出现,最多一个铜板。 

银票其实是山西票号发的汇兑凭证,有密押的,不是见票即兑的银行券(钞票)。用银票是要付汇兑费用的。 

银票做大宗买卖的商人用得着。它可避免携带大量现银的风险,而且方便,并与自己携带大量现银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员是用不着的。所以也就不会有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来支付款项。即使你拿出来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个人支票还不如.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