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供给侧”?为什么加“侧”字?

2024-05-18 23:33

1. 什么叫“供给侧”?为什么加“侧”字?

供给侧,即供给方面。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取决于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供给侧,相对于需求侧。
“侧”字,跟“ 正 ” 相对。如果把需求作为正面,供给就为侧面,但需求和供给并无特定先后关系,是平等的相对概念,所以都加上一个“侧”,指的是供给方面和需求方面。
若是要比较清晰地弄清供给侧应先了解供给。供给,经济学中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
2003年后,中国央企生产力变革变得很缓慢,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几大行业,亏损面已经达到80%,产业的利润下降幅度最大,产能过剩很严重。截至2015年12月初,几大行业的生产价格指数(PPI)已连续40多个月呈负增长状态,这几大行业对整个工业PPI下降的贡献占了70%—80%。
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与需求侧严重不配套,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此外,中国的供给侧低效率,无法供给出合意的需求。
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

扩展资料: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
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2018年12月2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给侧

什么叫“供给侧”?为什么加“侧”字?

2. 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意思?请用通俗的话讲讲,别太专业

供给就是提供,供给侧就是 提供产品的一方,消费者就是需求的一方 叫做“需求侧”。
“供给侧改革”的意思是什么呢,做个最简单的比喻吧, 康师傅这家企业都知道,在前十几年 他是怎么壮大的呢,产品是单一的,就几种水,通过搞营销,先卖台湾人,慢慢发现在台湾越来越卖不动了,他就开发大陆市场,诶,卖了好几年,大陆也发现卖不动了,这就怪了,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消费者也就是需求端是没有问题的,人没有大规模减少,人素质还有所提高,还卖不动了。问题出在“供给侧” ,供给出现了问题啊,说明公司的产品是有问题的,没有注重产品本身。
所以企业 实业要转型升级啊,不转型不升级就得被市场淘汰,彻底淘汰,所以作为企业你得 增加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的投入;你得提高员工的技术,提高人员素质,提高管理能力;通过教育培训体系,发展壮大研发团队,技术队伍;
政府在这方面的改革包括,给予减税、简政放权等、通过扶持一些有优势的企业,有创新的企业促使市场加快淘汰落后的产能。

扩展资料: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资料:供给侧改革-百度百科

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 为什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 为什么

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哪些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2003年后,中国央企生产力变革变得很缓慢,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几大行业,亏损面已经达到80%,产业的利润下降幅度最大,产能过剩很严重。截至2015年12月初,几大行业的生产价格指数(PPI)已连续40多个月呈负增长状态,这几大行业对整个工业PPI下降的贡献占了70%—80%。
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与需求侧严重不配套,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此外,中国的供给侧低效率,无法供给出合意的需求。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为了保增长或稳增长,中国采取了一系列主要针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宏观调控政策,如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政府投资政策。这些政策确实起到了保增长或稳增长的效果。

5. 经济常态下为什么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需错位”已然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中国的改革开放某种意义上始于对物质匮乏的改变,30 多年以后,中国由物质匮乏转变为物质极大丰富。不仅如此,过去几千年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整体大规模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情况出现在中国;同时,由于过去三十年的积累,中国工业体系完整,几乎没有多少东西不能生产。在长期形成的粗放式发展惯性作用下,一些重化工行业和一般制造业形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不仅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而且成为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过程中的重负。现在中国出现了房地产,煤炭,钢铁,水泥,建材,石油、有色,纺织,服装,鞋帽,农产品,电视,空调,洗衣机,自行车,汽车,建筑,电等人类衣食住行各方面全方位的产能过剩。
另一方面,在传统周期性行业产能过剩同时,优质商品、医疗、教育、金融、网络科技、新技术等各方面却存在严重的供给不足,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公共服务、社会公平等领域,存在着很多短板。比如,在一些服务业、高端制造业、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供给严重不足;不少民众到国外抢购智能马桶盖、化妆品、婴幼儿奶粉等商品;每年大量学生到海外留学,甚至出现小学即移民国外上的现象;还有民众看病难以及黄牛党猖獗加重看病负担的现象。
当前中国经济的问题主要在于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政策实现经济反弹,因此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这几年尽管我们一直采用扩大投资、积极财政、适度宽松等刺激经济政策,但到2015年底中国PPI指数却连续48个月在波动中下行,证明单纯依靠需求端发力已经不能维持中国经济的发展。而网络消费和出境消费的迅猛增长表明,与我们认为的消费内需不足相反,中国消费内需已得到足够的刺激,关键在于没有转化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内需,许多消费力转为外需。不仅如此,当用刺激性的投资来为产能过剩的行业创造需求时会挤占资源,使得市场上有活力的部门获得资源的成本在上升,劳动力成本在上升,资本的成本也在上升,造成对优势行业和部门的挤压。新常态下经济失衡的直接原因,首先表现在需求侧,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结构性失衡,即有效供给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从投资需求疲软角度来看,呈现下滑趋势的根本原因在于产业结构升级动力不足;从消费需求疲软来看,增长乏力的根本原因在于收入分配结构失衡。因此,供给侧管理对缓解我国深层次的结构性失衡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和针对性。供给管理主要针对的是生产者和销售者,能够调节生产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对于既存在经济下行风险又存在通胀压力、双重失衡并存的治理而言,供给管理能够防止经济失衡并避免通货膨胀,并且更具长期效应。

经济常态下为什么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 如何改进人才的“供给侧”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深入,“供给侧改革”成为各界热议的高频词。所谓“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角度对经济进行结构性优化,增加有效供给。但是,从供给侧入手的结构性改革思路绝不是“就供给谈供给”,它针对的是当前我国经济领域存在的“供给跟不上需求”的突出矛盾。应该说,“供给侧改革”本质上是需求引领的供给侧结构性优化。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是重要的创新供给要素。如何增加人才的有效供给,优化形成支撑我国经济转型再平衡的人才结构,提高人才要素生产率,是“十三五”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当下我国人才供需的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中低端人才“产能过剩”,人才同质化问题显现。并且,未来在去产能、处置“僵尸企业”的过程中,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才分流出来;另一方面,技能型人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以及中高级专业人才供给不足,“挖角战”盛行。尤其是在高精尖产业领域,人才不够用、不适用问题突出。
解决人才“供需错位”矛盾,推进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需要重点做好“三篇文章”:
1、教育的文章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缺少个性,无论是小学初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往往采用一个模式、一套评价标准。这些年强调素质教育,本意是要改变应试教育下“千人一面”的困局,但结果不尽如人意,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供给跟不上需求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在高精尖制造业创新中占据一席之地,需要大量的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据统计,2014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1.57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137万人,仅占26.35%。与“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相比,目前我国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培养能力还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十三五”时期一个重要任务是,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为目标,通过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实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推行现代学徒制多举措,加快培养面向服务生产、管理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夯实“中国制造”的人才供给。
2、人才管理改革的文章
要解决人才供需不匹配反映出的“不够用”“不适用”“不被用”问题,除了做好教育的文章外,也离不开人才领域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当前,在人才的培养开发、评价激励、流动配置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越俎代庖”的情况,大大降低了人才要素的有效供给。在优化人才供给侧环境机制中,要强调高效的制度供给和开放的市场空间,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配置”的改革思路,破除对人才流动、人才评价、人才激励的体制机制束缚,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在体制机制改革上,要更加注重发挥用人单位和行业组织的主体作用,实现“手段与目标的统一”。在政策制定上,要更加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财政、科技、金融等领域政策创新,探索人才资金向人才基金的市场化转变,支持和引导更多的人才投身创新创业。
3、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文章
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让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这就对市场化人力资源服务提出了更宽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我国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多元,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推进人才供给侧改革的形势和要求相比,专业化程度不高、产品创新不足、产业链延展性不强、服务效果不佳等问题仍十分突出,严重限制了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着眼于打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必须在产业链延伸和产品创新上下功夫。一方面是在培训、招聘、人才测评、职业指导、人事代理、劳务派遣、高级人才寻访等传统业态,适应人口结构、就业观念、职业期待等变化,鼓励并加快推动技术改进和产品创新,更好地服务于人才队伍的壮大、人才价值的提升以及人才供需的匹配;另一方面是拓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以人力资源服务业为核心吸纳其他生产性服务业。当前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才投身于创新创业,人力资源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拓展。从人才的培养开发、评价发现到人才的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再到人才的服务保障,人力资源服务不仅覆盖人才的整个职业生涯,而且有向生活和其他领域延伸的趋势。在可预见的未来,人力资源服务业将越来越多地与科技、金融、生活服务等协同发展,通过多个服务产品的组合形成跨界的综合性服务体系,满足人才各个价值层面的需求。

7. 为什么现在要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为什么现在要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8. 供给侧改革最大的受益经济类型

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几大行业,亏损面已经达到80%,产业的利润下降幅度最大,产能过剩很严重。截至2015年12月初,几大行业的生产价格指数(PPI)已连续40多个月呈负增长状态,这几大行业对整个工业PPI下降的贡献占了70%—80%。由于产能过剩的企业占据着大量人力、资金、土地资源,使得生产以及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新经济的发展。因此,势必要建立有效的过剩产能退出机制。“僵尸企业”不退出,企业转型就不可能实现。“僵尸企业”都普遍处于一种按兵不动的“熬”冬状态,或在等待来年形势转好,或想把这种情况拖下去移交给下任解决。而领导层则希望其能够腾“笼”换“鸟”,这其实是很困难的事。供给侧要通过产业的调整,通过创新,来提高生产率,来适应市场需求的结构变化。通过结构性改革调整,应该对2016年经济的增长有一个乐观的预期。[1]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4]传统的先增长后治理、追求增长忽视公平等发展方式失去了可持续性,必然走到尽头。新常态下,结构调整是一种大逻辑、大格局、大趋势,是中国无法回避、必须进行的一场变革。结构性改革是改革的重头戏,也是考验中国经济能不能转型升级的关键。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需要结构性改革来推进,需要在需求结构、投资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等方面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