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道德哲学的介绍

2024-05-18 01:09

1. 康德的道德哲学的介绍

《康德的道德哲学》是以《道德的形上学之基本原则》与《实践理性之批判》为其代表作,此书乃牟先生选译英人阿保特之译而译成。牟先生认为康德书行世多年,但中文学界仍无一严整且较为可读之译本,是即宣告康德学始终尚未吸收到中国来。

康德的道德哲学的介绍

2. 康德的哲学观点

康德写过一本小书:《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这本书出版于1785年,是康德在完成《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之间写成的小册子。

3. 康德的哲学观点

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康德的哲学观点

4. 康德的主要哲学观点

德国古典哲学概述
德国古典哲学是西欧近代哲学历史中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
1、德国古典唯心主义是在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取得的两个最大成就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
(1)法国的无神论使哲学彻底地摆脱了神学的羁绊,使哲学的基本问题必须在发展理论思维的基础上由理性来阐明和解决。
(2)法国唯物主义对于一切知识的内容都来源于感觉经验和外部世界的论证,给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条件,是它有可能从知识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探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2、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与休谟不可知论的出现及其同法国唯物主义可知论的对立有密切联系。德国古典哲学为了否定休谟的不可知论,推进了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出更完整、更深刻的论证。
3、17和18世纪笛卡儿、斯宾诺莎到莱布尼茨的唯理论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重要渊源。
4、在经验论和唯理论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反复斗争过程中,两派各自的片面性及其恶果都充分地暴露出来了。这作为历史经验,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奠定了必要的思想基础,使它后来在解决人类知识问题是力求避开两派所走过的片面性的老路,而试图另辟新径,以便把认识中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起来。二、康德的生平活动伊曼努尔 · 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1804年。普通的一个人,他的一生爱过、恨过、幸福过、也痛苦过。可是康德,他的一生可以说既没爱过、也没恨过;谈不上幸福,也谈不上痛苦。他的生活甚至可以说得上“几十年如一日”,平淡得象一杯白开水。对康德的人生也可以这么说,他的看似平淡的一生,却尤如满满一袋的金子装在一只普通的纤维袋一般。康德生平的平淡使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书上对他只有寥寥数语的表述: “伊曼努尔 · 康德1724年生于哥尼斯堡,起初在那里的大学里研究神学,于1755年开始作大学讲师,1770年任逻辑学的教授,1804年2月12日死于哥尼斯堡,活了差不多80岁。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
康德的教授生涯在生活上有两个特点:一是极其简单,二是极有规律。其中最著名的是他一定在下午3点30分开始散步,以致他的邻居都以这来校正手表,几十年中只有个一次他没有出来散步,那是因为读卢梭的《爱弥尔》太入迷了。康德的主要著作:《宇宙发展史概论》(1755年)、《论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的形式和原则》(论文、1770年)、《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判断力批判》(1790年)、《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3年)、《道德形而上学基础》(1785年)、《完全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1793年)、《道德形而上学》(1797年)三、康德的前批判时期的思想1770年是康德哲学思想的分界线,之前是“前批判时期”,之后是“批判时期”。总的来说,“前批判时期”的康德在哲学信念上是一个莱布尼茨—沃尔夫派的唯心主义者,但作为一个理论自然科学家又是站在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立场上的,对莱布尼茨—沃尔夫派的唯心主义和牛顿的形而上学思想进行了批判。康德在“前批判时期”主要的思想成果是他提出了近代第一个有科学根据的宇宙自然发生、发展的学说——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5. 康德的哲学观点

德国古典哲学概述
德国古典哲学是西欧近代哲学历史中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
1、德国古典唯心主义是在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取得的两个最大成就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
(1)法国的无神论使哲学彻底地摆脱了神学的羁绊,使哲学的基本问题必须在发展理论思维的基础上由理性来阐明和解决。
(2)法国唯物主义对于一切知识的内容都来源于感觉经验和外部世界的论证,给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条件,是它有可能从知识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探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2、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与休谟不可知论的出现及其同法国唯物主义可知论的对立有密切联系。德国古典哲学为了否定休谟的不可知论,推进了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出更完整、更深刻的论证。
3、17和18世纪笛卡儿、斯宾诺莎到莱布尼茨的唯理论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重要渊源。
4、在经验论和唯理论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反复斗争过程中,两派各自的片面性及其恶果都充分地暴露出来了。这作为历史经验,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奠定了必要的思想基础,使它后来在解决人类知识问题是力求避开两派所走过的片面性的老路,而试图另辟新径,以便把认识中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起来。二、康德的生平活动伊曼努尔 · 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1804年。普通的一个人,他的一生爱过、恨过、幸福过、也痛苦过。可是康德,他的一生可以说既没爱过、也没恨过;谈不上幸福,也谈不上痛苦。他的生活甚至可以说得上“几十年如一日”,平淡得象一杯白开水。对康德的人生也可以这么说,他的看似平淡的一生,却尤如满满一袋的金子装在一只普通的纤维袋一般。康德生平的平淡使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书上对他只有寥寥数语的表述: “伊曼努尔 · 康德1724年生于哥尼斯堡,起初在那里的大学里研究神学,于1755年开始作大学讲师,1770年任逻辑学的教授,1804年2月12日死于哥尼斯堡,活了差不多80岁。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
康德的教授生涯在生活上有两个特点:一是极其简单,二是极有规律。其中最著名的是他一定在下午3点30分开始散步,以致他的邻居都以这来校正手表,几十年中只有个一次他没有出来散步,那是因为读卢梭的《爱弥尔》太入迷了。康德的主要著作:《宇宙发展史概论》(1755年)、《论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的形式和原则》(论文、1770年)、《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判断力批判》(1790年)、《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3年)、《道德形而上学基础》(1785年)、《完全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1793年)、《道德形而上学》(1797年)三、康德的前批判时期的思想1770年是康德哲学思想的分界线,之前是“前批判时期”,之后是“批判时期”。总的来说,“前批判时期”的康德在哲学信念上是一个莱布尼茨—沃尔夫派的唯心主义者,但作为一个理论自然科学家又是站在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立场上的,对莱布尼茨—沃尔夫派的唯心主义和牛顿的形而上学思想进行了批判。康德在“前批判时期”主要的思想成果是他提出了近代第一个有科学根据的宇宙自然发生、发展的学说——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康德的哲学观点

6. 康德的道德哲学的作者简介

牟宗三(1909-1995),字离中,山东栖霞人。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中国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英国剑桥哲学词典誉之为“当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牟宗三于1927年进入北大,先后师从张申府、熊十力诸先生。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先后在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浙江大学等校任教,以讲授逻辑学和西方哲学为主。1949年去台湾,任台湾师范大学、东海大学教授。1960年到香港,任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九龙新亚研究所教授。重要著作有:《才性与玄理》、《心体与性体》、《历史哲学》、《政道与治道》、《中国哲学的特质》、《生命的学问》、《名家与荀子》、《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现象与物自身》、《康德的道德哲学》等,另有《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译注》。

7. 康德的道德哲学的内容简介

若吾辈若不能以独立之中文阅读康德、理解康德,便不能言吸收康德,而吾辈亦无法参与世界之康德学。甚至进一步推之,吾辈若不能以中文理解康德,将其与儒学相比观、相会通,观其不足,补充吾学,最后依“判教”方式处理之,便无法消化康德。牟先生谦称自己以英文译康德此举只是初步,期望将来学界能将康德从原文直接译出。但前提是需先精熟于儒学,乃至真切于道家佛家之学,最后才能通彻之。

康德的道德哲学的内容简介

8. 康德的道德哲学的编辑推荐

《康德的道德哲学》作者牟宗三,是新儒学的代表,也是亚洲最著名的康德哲学专家之一,一生研究东西方哲学,配合康德哲学消化中国哲学和文化,以康德哲学为桥梁融通中西哲学,在与西方大哲学家的对话中把中国哲学推向世界。此译本首次在大陆推出,是康德哲学的权威译本。著名的康德哲学专家李明辉先生在评论牟译的康德著作时说:“牟先生之翻译康德底著作,是东西两大哲人之心灵照面。牟先生对康德哲学理解的深度在相当的程度内可以弥补其德文知识之欠缺。此外,他所附的注解也大大提高了其译本底价值。其注解有两种:其一,文句和思路之顺通,其二,与中国哲学底相关义理之比较。第二类注解是最有价值的部分。尤其在《实践理性批判》底中译本中,牟先生以不少篇幅比较康德哲学与儒家义理之异同,显出他对中西两个哲学传统的深入理解。牟先生底这类注解可媲美多玛斯为亚里士多德底《形上学》所作的注解。”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