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楼市累计调控近600次

2024-04-28 02:35

1. 今年楼市累计调控近600次

2021年已经进入岁尾。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房企变局”“密集调控”“政策底显现”等是这一年的关键词。
这一年,房企“三条红线”和“集中供地”等政策在2021年年初正式实行,房地产行业也迎来了重大的变化——过去行业的高杠杆、高周转、高回报的模式已经不在。
这一年,伴随着全国调控政策的密集出台,房地产行业销售也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11月全国房地产调控政策次数继续高位,单月高达56次房地产调控,年内累计房地产调控次数高达586次。
展望未来,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稳定”是明年楼市的主基调,年末各种调控政策的指向就是稳定楼市,这也代表了政策见底。另一方面,政策有望将围绕“三稳”任务,因城施策、供需两端发力;同时,适度加快长租房市场发展,推进保障房建设。
政策底显现
2021年年初,涉及房企融资、拿地的政策接连出台,其中包括备受市场关注的“三条红线”监管新政。
实际上,早在去年8月20日,住建部、人民银行等就明确了12家重点房企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将在当年9月1日进行试点,也就是业内称之为的房企融资“三道红线”政策,该政策从今年初开始正式实行。
三条红线政策实施以来,房企普遍加速了降低有息负债的进程,尤其是龙头房企。
据海通证券统计,2021年上半年,部分龙头房企杠杆率有所下降。截至2021年上半年底,除绿地控股、首开股份、华发股份、金融街、光明地产、鲁商臵业以外,其统计的部分龙头A股上市公司三道红线(剔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小于70%;净负债率小于100%;现金短债比大于1)全部达标。
进入2月,一份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住宅用地分类调控文件流出,文件要求重点城市住宅用地实现“两集中”:集中发布出让公告,且2021年发布住宅用地公告不能超过3次;集中组织出让活动。其中,重点城市包括4个一线城市,18个二线城市。
集中供地政策改变了房企的拿地节奏,也被业内视为2021年房地产最大市场变化之一。
“2021年,土地市场在上半年高位运行后,下半年整体土地市场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下调迹象,随着房地产市场成交降温,房企资金链压力越来越大,拿地房企积极性越来越低。”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集中供地改变了房企原有的开发节奏。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变化而冷热不均,2022年集中供地政策有望继续调整。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数据也显示,截止11月,2021年年内全国热点的100个城市卖地金额为4.05万亿,同比2020年同期出现了下调,下调幅度为7.4%,从土地市场数据看,热度持续降低已经成为了趋势,特别是2021年下半年来,土地市场持续低迷。
此后,各类限价、限售、限购等政策密集出台,地产行业调控加码信号不断被释放。根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2021年1~8月累计房地产调控次数超过400次,刷新了历史纪录。
值得注意的是,9月以来,房地产政策开始逐渐转暖成为业内共识。
9月底,央行在第三季度例会上提出要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10月,哈尔滨等部分城市出台了相关政策,稳定房地产市场。12月,高层会议提出要“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并首次提出要促进房地产业的“良性循环”。
在张大伟看来,楼市防止下调过快有望成为未来的政策趋势,“稳定”是明年楼市最确定的关键词。“近两年来,楼市调控越发严格。一边是对热点城市的新房、二手房的限价令,另一边是全国多个城市新房的限跌令,房价大涨会放大金融风险,而房价断崖式下跌也同样不是稳定,也会波及金融系统。年末各种调控开始稳定楼市,全国超过20个城市开购房补贴,都代表了政策的见底。”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分析师周茂华也对记者表示,房地产调控稳字当头,各地因城施策,落实“三稳”任务。“不能让房价非理性上涨,房企无序加杠杆,同时,也不能让房地产过冷,房地产市场过热与过冷都是有害的。”展望未来,政策仍将围绕“三稳”任务,因城施策、供需两端发力,根据区域具体房地产市场供需情况,对调控政策一定预调微调;同时,适度加快长租房市场发展,推进保障房建设。
“预计在‘房住不炒’的大基调下,短期信贷政策对首套、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支撑力度将不断放大,地方将响应中央要求因城施策,对地产相关链条不顺畅的问题采取针对性举措,加快落地扶持类政策,除加大购房补贴外,降低贷款利率、减免部分交易税额等政策亦存微调预期。”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研究副总监陈文静告诉记者。
风险事件有望减少
在今年房企融资环境持续趋紧的大背景下,不少知名民营房企在下半年出现债务违约现象或苗头。
2021年7月,蓝光发展发布部分债务未能如期偿还的公告;8月,阳光100也表示未能支付到期的可转换债券。9月,恒大集团理财停止兑付的消息传出,这一事件引发了恒大自身的流动性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后续其他房企可能出现债务风险。
10月以来,包括花样年、当代置业、新力控股等出现美元债务兑付困难的情况,这也导致地产美元债大幅下跌。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进入10月以来,已先后有绿地控股、阳光城、佳兆业、雅居乐、绿城中国、合生创展、新城发展、禹洲集团等多只地产美元债出现大幅下跌。中资地产美元债普遍出现近20%的跌幅。其中,2021年到期的债券受到的冲击最大,其次是2022年到期债券,2023、2024、2025年到期债券跌幅较为平缓。
“背后核心原因还是房地产调控,特别是三条红线抑制了房企融资渠道,而销售收紧又导致企业回款困难,开发贷、按揭贷款双收紧,使得房企还债能力锐减。”张大伟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房企也在通过瘦身、融资等方式积极自救,房企风险事件有望减少成为业内共识。
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负责人刘水对记者表示,随着行业对流动性风险的重视,部分处在危险边缘的房企开始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变卖资产、股东借款、增发配股等方式补充资金,对缓解短期债务压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当前融资相关政策基本见底,保障正常融资、政策纠偏成为监管的主要方向,房企的合理融资需求正在得到满足。因此综合来看,未来房企的风险事件会逐步减少。”
房企积极谋变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房地产市场销售情况呈现出“前高后低”的走势也被业内高度关注。
据国家统计局12月15日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5.8亿平方米,同比增长4.8%,比2019年1~11月份增长6.2%,两年平均增长3.1%;销售额方面:2021年1~11月,商品房销售额为16.2万亿元,同比增长8.5%,比2019年1~11月份增长16.3%,两年平均增长7.8%。
不过,就单月来看,房地产市场销售情况已经连续多个月处于下降态势。
中指研究院的数据显示,11月,市场仍处于调整阶段,叠加去年同期高基数影响,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分别下降14.0%和16.3%,连续4个月保持两位数下降,但受信贷环境边际改善等因素影响,降幅较上月分别收窄7.7和6.3个百分点。
“受前期调控发力和银行按揭额度紧张等因素影响,下半年房地产市场调整压力增加,市场整体降温,个别房企出现违约事件,购房者观望情绪上升,进一步拖累市场活跃度下降,房企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均出现下滑。”
在陈文静看来,上半年房企加大营销力度,销售面积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整体表现超预期。三季度市场明显降温,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转降。
从短期市场趋势看,房企销售下滑,短期偿债压力加大成为共识,在此背景下,不少房企们选择开源节流。
以万科为例,11月17日,万科在内部倡议,提出要转变黄金时代的惯性思维方式,将经营理念贯穿始终,对不产生价值的动作和开支做减法,花小钱办大事等工作要求。
张大伟认为,除了开源节流,保持流动性,安心赚小钱,房地产商更要转变思路,着眼于打磨产品品质。“接下来是房企大洗牌的时刻,谁的品质更好,就更能吸引用户,在收缩的房地产市场中分一杯羹。认清形势,加速转变,才能有机会熬过行业冬天,赢得下半场竞争的门票。”
另一方面,房企的转型也在今年常被提及,不过业内提示要谋定而后动。刘水认为,房地产行业整体的利润率持续下行,在这样的背景下,房企切忌盲目,毕竟跨领域是有门槛和资金投入的,不能为了转型而转型,所以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谨慎调整发展战略。

今年楼市累计调控近600次

2. 楼市近600次调控 政策底显现 “稳定”成2022年主基调

2021年已经进入岁尾。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房企变局”“密集调控”“政策底显现”等是这一年的关键词。
这一年,房企“三条红线”和“集中供地”等政策在2021年年初正式实行,房地产行业也迎来了重大的变化——过去行业的高杠杆、高周转、高回报的模式已经不在。
这一年,伴随着全国调控政策的密集出台,房地产行业销售也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11月全国房地产调控政策次数继续高位,单月高达56次房地产调控,年内累计房地产调控次数高达586次。
展望未来,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稳定”是明年楼市的主基调,年末各种调控政策的指向就是稳定楼市,这也代表了政策见底。另一方面,政策有望将围绕“三稳”任务,因城施策、供需两端发力;同时,适度加快长租房市场发展,推进保障房建设。
政策底显现
2021年年初,涉及房企融资、拿地的政策接连出台,其中包括备受市场关注的“三条红线”监管新政。
实际上,早在去年8月20日,住建部、人民银行等就明确了12家重点房企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将在当年9月1日进行试点,也就是业内称之为的房企融资“三道红线”政策,该政策从今年初开始正式实行。
三条红线政策实施以来,房企普遍加速了降低有息负债的进程,尤其是龙头房企。
据海通证券统计,2021年上半年,部分龙头房企杠杆率有所下降。截至2021年上半年底,除绿地控股、首开股份、华发股份、金融街、光明地产、鲁商臵业以外,其统计的部分龙头A股上市公司三道红线(剔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小于70%;净负债率小于100%;现金短债比大于1)全部达标。
进入2月,一份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住宅用地分类调控文件流出,文件要求重点城市住宅用地实现“两集中”:集中发布出让公告,且2021年发布住宅用地公告不能超过3次;集中组织出让活动。其中,重点城市包括4个一线城市,18个二线城市。
集中供地政策改变了房企的拿地节奏,也被业内视为2021年房地产最大市场变化之一。
“2021年,土地市场在上半年高位运行后,下半年整体土地市场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下调迹象,随着房地产市场成交降温,房企资金链压力越来越大,拿地房企积极性越来越低。”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集中供地改变了房企原有的开发节奏。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变化而冷热不均,2022年集中供地政策有望继续调整。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数据也显示,截止11月,2021年年内全国热点的100个城市卖地金额为4.05万亿,同比2020年同期出现了下调,下调幅度为7.4%,从土地市场数据看,热度持续降低已经成为了趋势,特别是2021年下半年来,土地市场持续低迷。
此后,各类限价、限售、限购等政策密集出台,地产行业调控加码信号不断被释放。根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2021年1~8月累计房地产调控次数超过400次,刷新了历史纪录。
值得注意的是,9月以来,房地产政策开始逐渐转暖成为业内共识。
9月底,央行在第三季度例会上提出要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10月,哈尔滨等部分城市出台了相关政策,稳定房地产市场。12月,高层会议提出要“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并首次提出要促进房地产业的“良性循环”。
在张大伟看来,楼市防止下调过快有望成为未来的政策趋势,“稳定”是明年楼市最确定的关键词。“近两年来,楼市调控越发严格。一边是对热点城市的新房、二手房的限价令,另一边是全国多个城市新房的限跌令,房价大涨会放大金融风险,而房价断崖式下跌也同样不是稳定,也会波及金融系统。年末各种调控开始稳定楼市,全国超过20个城市开购房补贴,都代表了政策的见底。”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分析师周茂华也对记者表示,房地产调控稳字当头,各地因城施策,落实“三稳”任务。“不能让房价非理性上涨,房企无序加杠杆,同时,也不能让房地产过冷,房地产市场过热与过冷都是有害的。”展望未来,政策仍将围绕“三稳”任务,因城施策、供需两端发力,根据区域具体房地产市场供需情况,对调控政策一定预调微调;同时,适度加快长租房市场发展,推进保障房建设。
“预计在‘房住不炒’的大基调下,短期信贷政策对首套、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支撑力度将不断放大,地方将响应中央要求因城施策,对地产相关链条不顺畅的问题采取针对性举措,加快落地扶持类政策,除加大购房补贴外,降低贷款利率、减免部分交易税额等政策亦存微调预期。”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研究副总监陈文静告诉记者。
风险事件有望减少
在今年房企融资环境持续趋紧的大背景下,不少知名民营房企在下半年出现债务违约现象或苗头。
2021年7月,蓝光发展发布部分债务未能如期偿还的公告;8月,阳光100也表示未能支付到期的可转换债券。9月,恒大集团理财停止兑付的消息传出,这一事件引发了恒大自身的流动性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后续其他房企可能出现债务风险。
10月以来,包括花样年、当代置业、新力控股等出现美元债务兑付困难的情况,这也导致地产美元债大幅下跌。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进入10月以来,已先后有绿地控股、阳光城、佳兆业、雅居乐、绿城中国、合生创展、新城发展、禹洲集团等多只地产美元债出现大幅下跌。中资地产美元债普遍出现近20%的跌幅。其中,2021年到期的债券受到的冲击最大,其次是2022年到期债券,2023、2024、2025年到期债券跌幅较为平缓。
“背后核心原因还是房地产调控,特别是三条红线抑制了房企融资渠道,而销售收紧又导致企业回款困难,开发贷、按揭贷款双收紧,使得房企还债能力锐减。”张大伟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房企也在通过瘦身、融资等方式积极自救,房企风险事件有望减少成为业内共识。
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负责人刘水对记者表示,随着行业对流动性风险的重视,部分处在危险边缘的房企开始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变卖资产、股东借款、增发配股等方式补充资金,对缓解短期债务压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当前融资相关政策基本见底,保障正常融资、政策纠偏成为监管的主要方向,房企的合理融资需求正在得到满足。因此综合来看,未来房企的风险事件会逐步减少。”
房企积极谋变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房地产市场销售情况呈现出“前高后低”的走势也被业内高度关注。
据国家统计局12月15日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5.8亿平方米,同比增长4.8%,比2019年1~11月份增长6.2%,两年平均增长3.1%;销售额方面:2021年1~11月,商品房销售额为16.2万亿元,同比增长8.5%,比2019年1~11月份增长16.3%,两年平均增长7.8%。
不过,就单月来看,房地产市场销售情况已经连续多个月处于下降态势。
中指研究院的数据显示,11月,市场仍处于调整阶段,叠加去年同期高基数影响,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分别下降14.0%和16.3%,连续4个月保持两位数下降,但受信贷环境边际改善等因素影响,降幅较上月分别收窄7.7和6.3个百分点。
“受前期调控发力和银行按揭额度紧张等因素影响,下半年房地产市场调整压力增加,市场整体降温,个别房企出现违约事件,购房者观望情绪上升,进一步拖累市场活跃度下降,房企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均出现下滑。”
在陈文静看来,上半年房企加大营销力度,销售面积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整体表现超预期。三季度市场明显降温,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转降。
从短期市场趋势看,房企销售下滑,短期偿债压力加大成为共识,在此背景下,不少房企们选择开源节流。
以万科为例,11月17日,万科在内部倡议,提出要转变黄金时代的惯性思维方式,将经营理念贯穿始终,对不产生价值的动作和开支做减法,花小钱办大事等工作要求。
张大伟认为,除了开源节流,保持流动性,安心赚小钱,房地产商更要转变思路,着眼于打磨产品品质。“接下来是房企大洗牌的时刻,谁的品质更好,就更能吸引用户,在收缩的房地产市场中分一杯羹。认清形势,加速转变,才能有机会熬过行业冬天,赢得下半场竞争的门票。”
另一方面,房企的转型也在今年常被提及,不过业内提示要谋定而后动。刘水认为,房地产行业整体的利润率持续下行,在这样的背景下,房企切忌盲目,毕竟跨领域是有门槛和资金投入的,不能为了转型而转型,所以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谨慎调整发展战略。

3. 今年楼市近600次调控:政策底显现,风险事件有望减少

2021年已经进入岁尾。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房企变局”“密集调控”“政策底显现”等是这一年的关键词。
这一年,房企“三条红线”和“集中供地”等政策在2021年年初正式实行,房地产行业也迎来了重大的变化——过去行业的高杠杆、高周转、高回报的模式已经不在。
这一年,伴随着全国调控政策的密集出台,房地产行业销售也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11月全国房地产调控政策次数继续高位,单月高达56次房地产调控,年内累计房地产调控次数高达586次。
展望未来,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稳定”是明年楼市的主基调,年末各种调控政策的指向就是稳定楼市,这也代表了政策见底。另一方面,政策有望将围绕“三稳”任务,因城施策、供需两端发力;同时,适度加快长租房市场发展,推进保障房建设。
政策底显现
2021年年初,涉及房企融资、拿地的政策接连出台,其中包括备受市场关注的“三条红线”监管新政。
实际上,早在去年8月20日,住建部、人民银行等就明确了12家重点房企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将在当年9月1日进行试点,也就是业内称之为的房企融资“三道红线”政策,该政策从今年初开始正式实行。
三条红线政策实施以来,房企普遍加速了降低有息负债的进程,尤其是龙头房企。
据海通证券统计,2021年上半年,部分龙头房企杠杆率有所下降。截至2021年上半年底,除绿地控股、首开股份、华发股份、金融街、光明地产、鲁商臵业以外,其统计的部分龙头A股上市公司三道红线(剔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小于70%;净负债率小于100%;现金短债比大于1)全部达标。
进入2月,一份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住宅用地分类调控文件流出,文件要求重点城市住宅用地实现“两集中”:集中发布出让公告,且2021年发布住宅用地公告不能超过3次;集中组织出让活动。其中,重点城市包括4个一线城市,18个二线城市。
集中供地政策改变了房企的拿地节奏,也被业内视为2021年房地产最大市场变化之一。
“2021年,土地市场在上半年高位运行后,下半年整体土地市场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下调迹象,随着房地产市场成交降温,房企资金链压力越来越大,拿地房企积极性越来越低。”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集中供地改变了房企原有的开发节奏。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变化而冷热不均,2022年集中供地政策有望继续调整。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数据也显示,截止11月,2021年年内全国热点的100个城市卖地金额为4.05万亿,同比2020年同期出现了下调,下调幅度为7.4%,从土地市场数据看,热度持续降低已经成为了趋势,特别是2021年下半年来,土地市场持续低迷。
此后,各类限价、限售、限购等政策密集出台,地产行业调控加码信号不断被释放。根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2021年1~8月累计房地产调控次数超过400次,刷新了历史纪录。
值得注意的是,9月以来,房地产政策开始逐渐转暖成为业内共识。
9月底,央行在第三季度例会上提出要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10月,哈尔滨等部分城市出台了相关政策,稳定房地产市场。12月,高层会议提出要“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并首次提出要促进房地产业的“良性循环”。
在张大伟看来,楼市防止下调过快有望成为未来的政策趋势,“稳定”是明年楼市最确定的关键词。“近两年来,楼市调控越发严格。一边是对热点城市的新房、二手房的限价令,另一边是全国多个城市新房的限跌令,房价大涨会放大金融风险,而房价断崖式下跌也同样不是稳定,也会波及金融系统。年末各种调控开始稳定楼市,全国超过20个城市开购房补贴,都代表了政策的见底。”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分析师周茂华也对记者表示,房地产调控稳字当头,各地因城施策,落实“三稳”任务。“不能让房价非理性上涨,房企无序加杠杆,同时,也不能让房地产过冷,房地产市场过热与过冷都是有害的。”展望未来,政策仍将围绕“三稳”任务,因城施策、供需两端发力,根据区域具体房地产市场供需情况,对调控政策一定预调微调;同时,适度加快长租房市场发展,推进保障房建设。
“预计在‘房住不炒’的大基调下,短期信贷政策对首套、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支撑力度将不断放大,地方将响应中央要求因城施策,对地产相关链条不顺畅的问题采取针对性举措,加快落地扶持类政策,除加大购房补贴外,降低贷款利率、减免部分交易税额等政策亦存微调预期。”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研究副总监陈文静告诉记者。
风险事件有望减少
在今年房企融资环境持续趋紧的大背景下,不少知名民营房企在下半年出现债务违约现象或苗头。
2021年7月,蓝光发展发布部分债务未能如期偿还的公告;8月,阳光100也表示未能支付到期的可转换债券。9月,恒大集团理财停止兑付的消息传出,这一事件引发了恒大自身的流动性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后续其他房企可能出现债务风险。
10月以来,包括花样年、当代置业、新力控股等出现美元债务兑付困难的情况,这也导致地产美元债大幅下跌。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进入10月以来,已先后有绿地控股、阳光城、佳兆业、雅居乐、绿城中国、合生创展、新城发展、禹洲集团等多只地产美元债出现大幅下跌。中资地产美元债普遍出现近20%的跌幅。其中,2021年到期的债券受到的冲击最大,其次是2022年到期债券,2023、2024、2025年到期债券跌幅较为平缓。
“背后核心原因还是房地产调控,特别是三条红线抑制了房企融资渠道,而销售收紧又导致企业回款困难,开发贷、按揭贷款双收紧,使得房企还债能力锐减。”张大伟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房企也在通过瘦身、融资等方式积极自救,房企风险事件有望减少成为业内共识。
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负责人刘水对记者表示,随着行业对流动性风险的重视,部分处在危险边缘的房企开始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变卖资产、股东借款、增发配股等方式补充资金,对缓解短期债务压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当前融资相关政策基本见底,保障正常融资、政策纠偏成为监管的主要方向,房企的合理融资需求正在得到满足。因此综合来看,未来房企的风险事件会逐步减少。”
房企积极谋变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房地产市场销售情况呈现出“前高后低”的走势也被业内高度关注。
据国家统计局12月15日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5.8亿平方米,同比增长4.8%,比2019年1~11月份增长6.2%,两年平均增长3.1%;销售额方面:2021年1~11月,商品房销售额为16.2万亿元,同比增长8.5%,比2019年1~11月份增长16.3%,两年平均增长7.8%。
不过,就单月来看,房地产市场销售情况已经连续多个月处于下降态势。
中指研究院的数据显示,11月,市场仍处于调整阶段,叠加去年同期高基数影响,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分别下降14.0%和16.3%,连续4个月保持两位数下降,但受信贷环境边际改善等因素影响,降幅较上月分别收窄7.7和6.3个百分点。
“受前期调控发力和银行按揭额度紧张等因素影响,下半年房地产市场调整压力增加,市场整体降温,个别房企出现违约事件,购房者观望情绪上升,进一步拖累市场活跃度下降,房企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均出现下滑。”
在陈文静看来,上半年房企加大营销力度,销售面积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整体表现超预期。三季度市场明显降温,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转降。
从短期市场趋势看,房企销售下滑,短期偿债压力加大成为共识,在此背景下,不少房企们选择开源节流。
以万科为例,11月17日,万科在内部倡议,提出要转变黄金时代的惯性思维方式,将经营理念贯穿始终,对不产生价值的动作和开支做减法,花小钱办大事等工作要求。
张大伟认为,除了开源节流,保持流动性,安心赚小钱,房地产商更要转变思路,着眼于打磨产品品质。“接下来是房企大洗牌的时刻,谁的品质更好,就更能吸引用户,在收缩的房地产市场中分一杯羹。认清形势,加速转变,才能有机会熬过行业冬天,赢得下半场竞争的门票。”
另一方面,房企的转型也在今年常被提及,不过业内提示要谋定而后动。刘水认为,房地产行业整体的利润率持续下行,在这样的背景下,房企切忌盲目,毕竟跨领域是有门槛和资金投入的,不能为了转型而转型,所以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谨慎调整发展战略。
(原题:《楼市近600次调控 政策底显现 “稳定”成2022年主基调》)

今年楼市近600次调控:政策底显现,风险事件有望减少

4. 楼市风险在加剧 多地相继发声或推出新政收紧楼市

目前房地产市场多项指标出现相互背离的现象:一方面,房价飙升的同时,本应加速去化的房地产库存却呈放缓态势;另一方面,在房屋施工面积、新开工面积、竣工面积、销售面积、购地面积的增速纷纷回落的同时,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却出现微涨。
数据显示,1至8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8.5%,降幅比1至7月扩大0.7个百分点。但前八个月土地成交价款却大幅增长7.9%,较上月提高0.8个百分点,达4632亿元。专家分析:“数据背离说明在一些热点城市的楼市,不理性行为正在增多。”
今年以来,各路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研究发展部研究员袁荃荃表示,近一年内,房企的境内发债期数和规模出现井喷式增长,实现直接融资共计8481.45亿元。
央行7月金融数据也显示,7月新增贷款4638亿元中的4575亿元都是新增住户部门贷款,与之相对的是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减少26亿元。住房按揭贷款成为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的唯一主力。
更需警惕的是,近两月房地产库存降速明显放缓。从全国看,库存结构去化不均衡,反而是之前库存较少的一二线城市成为去库存的主力军,库存较多的三四线城市去化缓慢。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在这些相互背离的房地产数据背后,楼市泡沫激增,风险暗涌。海通证券分析师姜超表示,在全国性的地产周期见顶的背景下,一线城市成为吸金热点。但从存贷款数据来看,一线城市存款增速已大幅降低,且远低于贷款增速,意味着银行放贷能力在减弱,也预示着地产价格面临调整的风险加大。
据悉,有关部门和相关城市近期相继发声或推出新政收紧楼市。

5. 政策放宽 2016年楼市平稳运行可期

2015年,在一系列利好政策推动下,天津房地产市场快速回暖。据市房管局发布的数据,2015年商品住宅共成交123108套,同比去年增长34.6%;成交面积1354.1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1%;成交均价11543元/平方米,同比增长9.4%。这一波回暖在新的一年里能否延续?2016年伊始,本报采访多位业内人士,从政策、区位、产品等方面解析天津楼市新一年的轨迹。
政策宽松 楼市有望继续保持活跃
2014年下半年开始,房地产市场持续迎来多项利好,相关部门接连出台了取消限购、营业税5年改2年、降低首付比例、放宽公积金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同时,央行自2014年11月起连续6次降息,5年期以上的贷款利率已降至4.9%,创历史新低。利好政策叠加下,2015年的天津楼市出现了全面井喷,全年商品住宅成交套数创下近五年来的高峰,成交均价也创出历史新高。
进入2016年,楼市这股暖风能否依然强劲?在业内人士看来,从政策面和需求端来看,2016年天津楼市有望继续保持活跃,住宅成交量将保持稳定。政策上来说,去年中央经济会议中明确指出,2016年楼市要全面去库存。在全年去库存的基调下,楼市政策有望延续去年较为宽松的环境。2月2日,央行、银监会又一次下调了非限购城市首套房贷款首付比例。此外,公积金、货币信贷等宽松政策今年还有可能继续出台,购房门槛有望继续降低。
“需求端来看,在滨海新区大力建设及京津冀一体化稳步推进等背景下,天津人口流入位居全国前列,刚需购房人群稳步增加,楼市需求力仍然旺盛。”天津中原地产投资顾问部投资分析经理董乃康表示,除了刚需购房需求旺盛外,楼市另一大需求主力军——改善型购房人群,其成交比重虽在2015年大幅增加,但受益于市民收入增加以及二孩政策放开等因素带动,改善型购房需求在2016年将会进一步释放。同时,随着人们置业理念的成熟,高净值人群逐渐将购房置业当成资产配置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也有望支撑改善型购房的继续升温。
全面回暖 区域间价格差逐渐收窄
2015年天津楼市成交量增幅明显,成交均价也再次创出新高。从2009年楼市回暖之后,天津房价就开始了持续的爬坡,基本保持了年均9%-10%的水平,至今已经是第七个年头,成交均价攀升至11543元/平方米,再创新高,同比增长9.4%。具体到区域来看,去年市区房价进步大的无疑是河北和红桥,从1字头成功迈入2字头,帮助市区房价全面摆脱“1时代”,市内六区新房均价涨幅2.07%;环城四区全年房价涨幅达8.19%,涨幅居全市首位,其中涨幅最明显的是北辰区,一年之内房价涨幅为15.12%;远郊区县以涨幅6.52%位居第二,其中表现最为抢眼的当属武清区,一年之内卖出了24478套房,比市内六区的总和还多,房价涨幅将近10%;滨海新区房价波动不大,涨幅0.68%,稳价走量成了滨海新区2015年新房市场的主基调。
房天下天津平台中心提供的数据表明,随着去年河北、红桥、河东等区域楼市量价齐升,推动市内六区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攀升至21000元/平方米上方,区域间的价格差正在快速减小。展望2016年,近年市区推出多宗优质地块整体溢价明显,这些地块新建项目将会陆续入市,市内六区房价保持稳定可期,各区之间的价格差有望继续缩小。同时,随着轨道交通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大型医院、重点学校为了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不断外移,导致环城区域的配套逐步齐全,同市内六区相比,价格上有着极高的性价比,区域新房价格的上升空间较为看好。远郊区县则会呈现分化的态势,武清区受京津冀一体化的带动、北京外溢的购房需求增加,2016年表现仍然值得期待。
“区域上来说,去年表现抢眼的热点板块,如市区的新八大里、海河沿岸等,环城四区的张家窝、精武镇、双港、辛庄等,由于区域内的项目供应量仍有潜力可挖,2016年有望继续保持较高热度。而从近几年土地成交情况看,水上板块有望成为高端置业区域,北辰多个地块出让也有望推动北辰成为环城区域的新宠,这些区域都有望成为购房热点,价格上或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天津中原地产投资顾问部投资分析经理董乃康表示,一方面政策仍有望维持宽松,另一方面房地产保值、增值属性仍在,热点板块或会继续受捧。
住房升级 高附加值产品更受青睐
从2015年天津住房成交结构方面可以看出,改善型需求正在快速释放。为此,有专家预计2016年一、二线城市会延续去年改善型住房需求强劲的表现,需求成交比例将进一步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不少家庭现有的住房普遍户型较小,而且相当一部分现有住房品质有待提升。另外,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也是导致改善型住宅需求旺盛的重要推手。在地产企业方面,不少房企2015年拿的地很多也是为了改善型需求做准备。
“近年来,住宅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之快令人应接不暇,无论是户型设计、环境规划还是社区配套,均有不同程度的创新。比如户型上,90多平方米紧凑三居便是顺应市场需求而出现的新产品,其居住功能性具备一定优势;而考虑到现今三代同堂的居住现状,三居、四居甚至五居产品不断涌现,且在室内布局上有了更多的人性化考虑,动静分离,互不干扰,既满足了家庭居住需求,又保证了居住舒适度。”天津克尔瑞房价点评网分析师表示,住房市场不断向前发展,这为住房升级换代提供了基础,这一趋势在2016年将会更加明显。
此外,改善型购房需求的旺盛,也将带动住房精装化、科技化的发展。首先,随着土地成交价格的不断提升,住房单价水涨船高,为了增加产品附加值,万科、富力、碧桂园、恒大、金地等大型房企均涉足精装领域,受到改善型购房人群的青睐,预计2016年将会有更多精装项目出现。此外,随着人们健康养生、节能减排意识的提升,近年来多个住宅项目适时引入了绿色、节能的建筑理念,所采用的技术从空气质量、温度、湿度、光环境、声环境、节能率、人性化细节等着手,通过新设计、新材料的应用,表现出了更健康、更舒适的绿色人居属性,这一趋势未来也会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新建住宅项目。
(以上回答发布于2016-02-11,当前相关购房政策请以实际为准)
点击领取看房红包,百元现金直接领

政策放宽 2016年楼市平稳运行可期

6. 今年来发布超450次房地产调控政策,多地楼市成交回暖

近期多个城市的楼市政策调整,力度不断加大,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多地楼市成交出现好转。6月以来,一线城市成交率先复苏,多数二三线城市成交量环比有所放大。业内人士指出,预计下半年楼市成交将呈现逐月修复态势,同比降幅有望不断收窄。
成交环比上升
中指研究院指出,6月以来,一线城市楼市成交量环比上升。上海、北京、广州成交量环比增幅居前。二三线城市中,有超过八成的城市成交量环比上升,苏州涨幅显著。
从库存量指标看,中指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7个代表城市库存总量平稳。福州、广州、北京地区的库存环比有所下降,深圳、温州、杭州、南京库存环比略有上浮。6月以来,重点城市总体供应量环比有所增加。
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5月以来,重点监测的50城二手房成交量连续出现环比增长。二季度成交量整体比一季度增长约15%。长三角地区中,南通、合肥等地成交率先复苏。杭州、成都、南京、苏州等强二线城市发布楼市调整政策后,二手房成交明显增长,政策效果持续性较强。
对于房价走势,贝壳研究院预计,今年8月普通二线城市房价有望企稳,年底部分低能级城市房价也将有所企稳。
稳楼市政策持续增多
从近期各地发布的稳楼市政策看,政策调整涉及的内容较多。
近日,六安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住房公积金使用政策的通知》,明确提出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在六安市购买新建商品住房,双职工正常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家庭,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由60万元提高到70万元;单职工正常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家庭,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由40万元提高到50万元。执行时间自2022年6月23日起至2023年12月31日止。
《通知》指出,缴存职工在六安市购买新建商品住房,可提取其共同生活家庭成员(父母、子女)的住房公积金。职工所购新建商品房是一次性付款的,共同生活家庭成员(父母、子女)合计提取金额不得超过购房总价;职工所购新建商品房办理住房按揭贷款的,共同生活家庭成员(父母、子女)合计提取金额不得超过商品房备案合同记载的首付款金额。职工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二手商品房的,贷款期限加房龄由最长不超过30年调整到最长不超过40年。
龙岩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出台政策支持职工合理住房需求及提高二孩以上家庭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对第二次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购房的职工家庭,首付款比例由不低于40%下调为不低于30%。提高二孩以上家庭首次公积金贷款额度,对于生育、抚养两个及以上未成年子女的职工家庭,首次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在符合其他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条件下,其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可贷额度增加10万元。职工家庭在住房公积金缴存所在地无自有住房的,租房提取限额由每月600元提高至700元。
部分地区接连出台稳楼市政策。近日,合肥再次优化楼市政策,外地户籍可补缴社保,取消企业购房限制。6月24日起,非合肥户籍的外地居民家庭通过补缴社保、个税即可购房,企业法人以及非法人组织也可以购买市区范围内的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
此前,合肥市对瑶海区、新站区以及经开区新桥产业园取消限购;其他区域外地户籍家庭在合肥2年内累计正常缴纳6个月社保(不能补缴),即可购买一套房;合肥市户籍家庭可在限购区域购买第三套二手房,新房仍限购。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6月以来,发布稳楼市政策的地区数量持续刷新纪录。截至目前,今年以来发布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数量已经超过450次,稳楼市政策内容不断升级。
拿地积极性提高
从房企近期披露的拿地情况看,不少房企拿地积极性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有的房企一日之内披露多则拿地公告。以合肥城建为例,公司6月24日晚间分别披露了公司、全资子公司、控股孙公司竞得土地使用权的公告。
合肥城建公告显示,公司于2022年6月24日参加了长丰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的土地使用权出让活动,通过竞拍方式取得合肥市长丰县CF202213号地块。土地使用权出让总金额约为5.69亿元,由公司自筹资金解决。公司全资子公司工业科技于2022年6月24日参加了长丰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的土地使用权出让活动,通过挂牌方式取得合肥市长丰县CF202211号地块,土地使用权出让总金额约为4.1亿元,由公司自筹资金解决。公司控股孙公司高新创投于2022年6月22日参加了肥西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的土地使用权出让活动,通过挂牌方式取得合肥市肥西县FX202233-2号地块,土地使用权出让总金额为2615.3万元,由公司自筹资金解决。
在此之前,苏州高新、天地源、南山控股、招商蛇口、卧龙地产、城投控股、城建发展等房企接连在近期披露拿地公告。
部分房企2021年全年都没有拿地,近期恢复了拿地热情。以卧龙地产为例,2022年6月7日,公司在浙江省土地使用权网上交易系统举办的网上交易活动中,以总价7.68亿元竞得越城区PJ-06-7-15地块(石泗东侧地块)土地使用权。公司2021年全年没有披露拿地公告。
有的房企竞得的单宗地块金额较高。城建发展近日公告,2022年5月31日,公司收到《北京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挂牌出让成交确认书》,公司以22.6亿元的价格竞得北京市昌平区六环路土城出口土城新村改造土地一级开发项目A-07地块R2二类居住用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项目总用地规模9.68公顷。
(原题为《政策力度加大 多地楼市成交回暖》)

7. 5月楼市仍在低位徘徊,地方纾困政策生效仍待观察

近期地方楼市纾困政策接连落地,市场关心此轮松绑能否提振楼市。从5月房企销售数据看,环比数据已经止跌回升,出现明显好转,但同比仍表现惨淡,单月和累计跌幅仍在扩大,目前市场尚难言筑底。
此轮松绑政策特征在于频率密集,力度逐渐提升,甚至触及限购、限贷、限售等核心政策,且逐渐向高能级城市延伸。不过,业内预计政策发挥效果仍存在一定时滞,寄希望于下半年出现回暖信号,其中一二线城市会率先复苏。当前楼市整体回暖仍未到来,导致房企拿地趋于谨慎,土地市场也维持清冷。
房企销售环比止跌同比惨淡
5月房企销售出现了一丝暖意,暂时止住了前几个月连续环比下滑的趋势,但同比情况仍不乐观,大多房企离全年销售目标仍有较远距离。
克而瑞数据显示,百强房企5月实现销售操盘金额4546.7亿元,环比增长5.6%,相比4月16%的环比降幅出现明显改善;但单月业绩同比降低59.4%,前5个月累计业绩规模同比降低52.3%,降幅较上月进一步扩大。
已披露销售快报的规模房企体现出相似的特征。碧桂园5月销售金额为287.1亿元,环比增长26.81%,结束了今年前四个月连续下滑的趋势,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仍近乎腰斩。万科5月销售金额为307.6亿元,与上一月308.6亿元相比基本持平,同比下跌46.56%。
销售排名的门槛也随之急剧下降。前5个月累计销售TOP50的门槛由去年同期的227亿元降至今年的109亿元;TOP100的门槛则由83亿元降至37.2亿元。前5个月累计销售破千亿的仅有碧桂园、万科、保利发展三家房企,权益销售金额分别为1500.8亿元、1087.7亿元和1066.2亿元。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头部阵营房企数量减少最为明显。千亿以上阵营仅3家,同比减少12家;第一阵营(500亿~1000亿)和第二阵营(300亿~500亿)房企分别为9家和12家,同比均减少9家;第三阵营(200亿~300亿)房企为15家,同比减少2家,基本保持稳定。
由于行业前景不明朗,大多数房企在年初选择不披露销售目标,或者主动调降目标。即便如此,在公开披露业绩目标的上市房企中,前5个月的目标完成度仍不及预期,几乎均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碧桂园的目标完成度相对较高,前五个月1500.8亿元的业绩相比于4550亿元的全年目标,完成率为33%,但仍明显低于去年同期的39.8%。此外,大部分房企目标完成度均不及30%,例如越秀地产、美的置业、龙湖集团分别为28%、22.8%、20.7%。
“5月销售数据尚未完全发布,部分开发商或有小幅环比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些许市场信心恢复,但房地产销售季节性较强,且容易受到疫情影响产生较大波动,故依此判定行业景气是否恢复为时尚早。房价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4月数据,目前尚未看到明显复苏或筑底迹象。”惠誉评级企业研究董事沈家超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政策生效仍有时滞
近期地方松绑楼市动作频繁。据克而瑞统计,截至5月24日,全国已有134城累计出台了223次楼市调控政策,堪称近几年中放松政策出台最密集的时段,且调控政策频次呈现逐月走高的特征。政策内容涉及放松限购、限贷、限售及公积金贷款等多个方面,主要集中在三四线城市。
但从房企销售情况来看,楼市松绑尚未完全发挥出效果。一位头部房企南方区域销售人员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能够感受到市场略有回暖,但是程度有限,“比如惠州也出台了公积金转首付、2.5成首付、降低利率、取消重点区域限购等政策,但提振楼市需要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惠州的大环境还是靠深圳外溢,所以还需要时间恢复市场信心。”
“回暖的力度还没有达到预期。”克而瑞研究中心副总经理杨科伟表示,比如从最早出台政策的郑州的情况来看,政策刺激效应迅速递减,所以购房者还是处在观望阶段,如果没有实质性的稳定预期措施,还会进一步观望。总体来说,接下来情况仍需多观察,但6、7月情况大概率不会比4、5月更差。
这轮松绑开始于今年3月1日郑州放松限购限贷,此举在业内看来具有标志性意义。一位房地产行业分析师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自2016年“房住不炒”提出之后,限购、限售、限贷这“三限”成为限制需求端的核心政策,除了2018年末菏泽推动棚改货币化而取消限售之外,其他城市难以动摇“三限”,而郑州率先突破限制,也引来后续多个城市跟随。
目前来看,已经有多个城市触及“三限”核心调控政策的放松,且城市能级也不断提升,逐渐向一二线城市蔓延。例如成都、长沙、杭州、海口等热门城市都先后加入了楼市松绑行列。
一二线城市需求最为强劲,其松绑措施强度备受关注。“一线城市出于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及控制人口数量过快增长等需要,不太可能出现大力度的松绑政策,更多可能是围绕着人才引进方面有限松绑。政策效果何时体现无法预期,更多取决于经济恢复情况和购房者对房价稳定的预期。”沈家超称。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不久前曾传出“取消二手房限购”消息,但在当日即被叫停,还有很多地方松绑政策并没有明确文件。沈家超对此表示,多数松绑政策属于地方性政策,无明确文件和“一日游”现象意味着地方政府在试探市场反应和上级能接受的边界,因为中央“因城施策”的指导意见并未有明确的定性定量指标。松绑的边界必然是不违背中央关于“房住不炒”的底线。
业内将希望投向今年下半年。多位房企相关人士都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当前行业大环境仍然没有根本性改善,市场反弹仍需时间。一位TOP10房企人士称,内部高管预计市场触底回升的时间点要到下半年。
克而瑞研究预计,6月将是验证各城市市场成色的重要节点,并给下半年市场定调。规模房企在6月及第三季度,也需尽可能加紧货量供应,同时积极营销以提高去化率水平。
上述分析师也表示,政策出台到市场回暖之间会存在时滞,而且随着市场需求逐步消耗,时滞会越来越长,“比如2008年刺激楼市时,政策时滞只有3个月,但到了2014年那一轮刺激时,真正传导到三四线城市就需要两年以上持续刺激。当前这一轮中,一二线城市一定是率先复苏的,但三四线城市节奏会非常慢。”
“更为根本的区别是,现在已经不会把房地产作为刺激经济的手段,‘房住不炒’仍然是政策基调。”上述分析师称。
沈家超预计,若今后不再有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疫情,且经济逐步企稳,下半年行业销售同比跌幅将逐渐收窄。主要开发商(非统计局口径)1~5月的新建商品住宅销售额同比下跌约50%,若前述条件满足,惠誉预计全年同比变动数将回升至下跌约25%~30%。
房企拿地趋于谨慎
销售不振也让房企投资拿地趋于谨慎,部分出险房企已经无力投资,土地市场仍然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据克而瑞数据,销售TOP50企业5月投资力度降至今年次低,仅高于1月份,同比、环比分别下降95%和70%。投资意愿相对较高的企业依然是中海地产、建发房产、华润置地等国企央企,民企在土地市场几乎隐身。
今年前5个月,新增土地货值在500亿元以上的房企有万科、华润置地、中海地产、滨江集团、绿城中国和建发房产。其中,建发房产在5月厦门、福州土拍中拿地近60亿元,成为1~5月新增拿地金额最高房企。
部分出险房企受制于资金压力,已经无缘拿地。对比销售排行和拿地排行可以发现,融创中国、中国恒大、绿地控股、世茂集团、新城控股、阳光城等规模房企没有出现在新增货值百强榜单中。截至5月末,新增货值百强门槛为31.5亿元,环比上涨18%,但同比大降60%。
与此同时,百强房企拿地销售比大幅下降。克而瑞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百强房企的整体拿地销售比仅为0.15,其中近八成房企的拿地销售比低于0.2,近六成企业投资处于停滞状态。一般情况下,拿地销售比多在0.30至0.45之间,比例降低意味着拿地趋于保守。
整体来看,5月土地市场呈现量价齐跌的状况。全国300城经营性土地成交量持续低位,5月总成交建筑面积仅为6606万平方米,环比下降15.6%,同比降幅再度扩大至六成以上;价格方面,由于5月三四线城市成交占比上升,致成交单价回落至3255元/平方米,同比、环比分别下降32%和19%。
(原题:《5月楼市仍在低位徘徊 地方纾困政策生效仍待观察》)

5月楼市仍在低位徘徊,地方纾困政策生效仍待观察

8. 前两月各地楼市调控举措超百次,3月部分城市楼市有望恢复

近期,多地稳定房地产市场动作频频。3月1日,郑州出台房地产新政,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住房贷款投放,下调贷款利率。同时,针对二套购房需求,取消了“认房又认贷”相关规定。
据中原地产研究院统计,今年前两个月各地出台房地产相关调控举措累计超过100次,涉及下调首付比例、调降房贷利率、加快放款节奏、给予购房补贴等,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专家认为,“房住不炒”是房地产调控的政策基调,楼市调控因城施策,房地产市场或逐步企稳。
相关政策频繁出台
今年以来,中央及地方层面频繁释放稳定房地产市场运行信号。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近日进一步明确,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有关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日前表示,要加强居民基本住房保障。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地方层面,天风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孙彬彬介绍,多地相继出台地产相关政策,传递出边际放松信号。其中,与调整首付比例、公积金和贷款利率相关的政策就有17条。据中指研究院梳理,2月,重庆、菏泽、赣州、南宁、苏州、南京、广州等地相继出手,降低房贷首付比例或下调房贷利率;延吉对进城买房农民实施全额契税补贴;云南等地则加大吸引人才力度。
业内人士称,2022年以来,房地产需求端放松可分为“两阶段”和“三方面”。安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池光胜认为,第一阶段为今年年初至2月中旬,以公积金、购房补贴和人才政策为主。第二阶段为2月17日以来,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非限购城市下调首套首付比例,包括菏泽、赣州等;二是下调房贷利率,包括广州、苏州、南京、杭州、深圳等;三是加快房贷放款节奏,包括杭州、成都等。
楼市销售企稳
在政策暖流下,今年2月楼市销售出现企稳势头。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2月,百城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16184元/平方米,新房价格结束三连跌态势。百城二手房平均价格为16009元/平方米,二手房价格结束四连跌态势。
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春节过后二手房成交量快速回升。2月7日以来,贝壳50城二手房日均成交较1月日均水平增长约40%,超过2021年12月日均水平约10%。
但企稳势头还需巩固。中指研究院监测的数据显示,1-2月,TOP100房企销售额均值为103.0亿元,同比下降34.0%。其中,销售额超百亿元房企30家,较去年同期减少24家;超五十亿元房企26家,较去年同期减少16家。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随着政策优化调整,特别是2021年四季度以来信贷政策的松动,个人按揭贷款数据出现止跌情况。“房地产市场底部有望于2022年一、二季度出现。”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房住不炒”仍是基本原则,当前出台的各项政策主要是为了实现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政策不会过度放松。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日前表示,房地产市场总体稳定,“房住不炒”定位成为社会共识。2022年要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政策的精准性协调性。继续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保障住房的刚需,同时满足合理的改善性需求,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努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展望后市,孙彬彬认为,未来房贷利率存在进一步调降的可能。中指研究院则预计,部分地方政府或将在降低居民购房门槛和成本、放宽居民购房限制等方面作出调整,促进合理住房需求充分释放。同时,将积极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满足居民基本住房需求。预计3月之后会有更多城市因城施策稳楼市。随着楼市相关扶持政策持续显效,房地产市场将逐步企稳,3月一线及部分二线城市楼市有望率先恢复。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