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的三个读音分别是什么

2024-05-09 08:55

1. 折的三个读音分别是什么

汉字“折”,有shé,zhé,zhē三个读音,分别组词如下:
1、折shé:折本、折耗、折秤、折蹬、千折等。
2、折zhé:挫折、折磨、折叠、折服等。
3、折zhē:乾折、折箩、折过等。

折字不同读音,释义也不同。
1、读作“zhē”时表示翻转,倒腾的意思。
2、读作“zhé”时有断,弄断或弯转,屈曲等意义。
3、读作“shé”音时则表示“断”、“亏损”等意思。另外也可作姓氏,读作“shé”。
折字造句:当年,这里说的每小时旅行成本并不包括购机价,也不包括折旧费。

折的三个读音分别是什么

2. 折字的两种读音。

折读音:zhé 、shé
折拼音: zhé、 shé
释义:
折zhé(ㄓㄜˊ)
1、断,弄断:折断。折桂(喻科举及第)。折戟沉沙(形容惨重的失败)。
2、幼年死亡:夭折。
3、弯转,屈曲:曲折。转折。周折。折中(对不同意见采取调和态度。亦作“折衷”)。
4、反转,回转:折返。
5、损失:损兵折将。
6、挫辱:折磨。挫折。百折不挠。
7、减少:折寿(减少寿命)。折扣。
8、抵作,对换,以此代彼:折合。折价(把实物折合成钱)。
折shé(ㄕㄜˊ)
1、断,绳子折了。
2、亏损:折本生意。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折勾[shé gōu]
损失。
2、折伏[shé fú] 
制服,使屈服。
3、跧折[quán shé] 
蜷屈。
4、折对[shé duì] 
对质,对证。
5、千折[qiān shé] 
极其曲折。

3. 折的读音到底怎么读?

折是一个多音字,有三个读音,拼音分别是shé、zhé和zhē。  

基本释义:

一、折[ shé ]

1、断(多用于长条形的东西):树枝~了。

2、亏损:~本儿。~耗。

3、姓。

二、折[ zhé ]

1、断;弄断:骨~。

2、损失:损兵~将。

3、弯;弯曲:曲~。百~不挠。

4、回转;转变方向:转~。

5、折服:心~。

6、折合;抵换:~价。

7、买卖货物时,照标价减去一个数目,减到原标价的十分之几叫做几折或几扣,例如标价一元的减到九角叫做九折或九扣,减到七角五分叫做七五折或七五扣:对~。打九~。

8、元杂剧每一个剧本分为四折,一折相当于后来的一场。

9、汉字中有曲折的笔画,形状有“乛乚꒒乙”等。

10、姓。

11、折叠:~扇。~尺。

12、折子:奏~。存~儿。

三、折[ zhē ]

1、翻转:~跟头。

2、倒(dào)过来倒过去:水太热,用两个碗~一~就凉了。

扩展资料

相关组词有:折耗 折服 波折 转折 折腾

1、折耗

[shé hào] 

物品或商品在制造、运输、保管等过程中造成数量上的损失:用鲜菜腌成咸菜,~很大。蔬菜在转运中~了几百斤。

2、折服

[zhé fú] 

说服;使屈服:强词夺理不能~人。艰难困苦~不了我们。

3、波折

[bō zhé] 

事情进行中所发生的曲折:几经~,养殖场终于办起来了。

4、转折

[zhuǎn zhé] 

(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方向、形势等:~点。

5、折腾

[zhē teng] 

翻过来倒过去;反复做(某事):睡得不踏实,尽~。这件事~了好几次,才定下来。

折的读音到底怎么读?

4. 景阳冈课文中折做两节折读音

那条哨棒折做两截 ,只拿着一半在手里。
“折”,这里读作“zhé”。有断,弄断或弯转,屈曲等意义。
“折”的其它读音:shé,zhē。

5. 折的三个读音组词

折是一个多音字,拼音是shé、zhé和zhē,组词有:
一、折shé1、折耗
[shé hào] 
物品或商品在制造、运输、保管等过程中造成数量上的损失:用鲜菜腌成咸菜,~很大。蔬菜在转运中~了几百斤。
2、折秤
[shé chèng] 
货物重新过秤时因为已经损耗而分量减少,或货物大宗称进,零星称出而分量减少。
3、峻折
[jùn shé] 
陡峭曲折。宋 余靖《西山行程记》:“行二十里,有 梅岭,山岭峻折。”
二、折zhé1、折叠
[zhé dié] 
把物体的一部分翻转和另一部分紧挨在一起:~衣服。把被褥~得整整齐齐。
2、折桂
[zhé guì] 
比喻科举及第,现多比喻竞赛获第一名:省队联赛~。
3、转折
[zhuǎn zhé] 
(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方向、形势等:~点。
三、折zhē1、折腾
[zhē teng] 
翻过来倒过去;反复做(某事):睡得不踏实,尽~。这件事~了好几次,才定下来。
2、不折腾
[bù zhē teng] 
中国北方广大地区一个城乡老少皆知的一个民间用语。拒绝反复,拒绝翻转,拒绝折磨。
3、乾折
[qián zhē] 
旧时请客、馈赠,以钱代替谓之干折。明 朱权《荆钗记·受钗》:“[浄]今日教我怎么安排得酒与来人喫?[末]都是乾折,袖里来,袖里去。”

折的三个读音组词

6. 北风卷地白草折,折字读音是she还是zhe?

折字读【出处】zhé
【出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代: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译文】北风席卷大地吹折了白草,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飘降大雪。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争相开放。雪花飞进珠帘沾湿了罗幕,狐裘不保暖盖上锦被也嫌单薄。将军的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上。

扩展资料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创作背景
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春夏之交东归。天宝十三载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鉴赏
此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时期。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战友的真挚感情。

7. 北风卷地白草折的折读音是什么

一、北风卷地白草折的“折”读音(zhé)

二、原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三、译文及注释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注释

⑴武判官:名不详。判官,官职名。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官,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的僚属。

⑵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⑶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

⑷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⑸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形容帘子的华美。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形容帐幕的华美。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珠帘”“罗幕”都属于美化的说法。

⑹狐裘(qiú):狐皮袍子。锦衾(qīn):锦缎做的被子。锦衾薄(bó):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形容天气很冷。

⑺角弓: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一作“雕弓”。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控:拉开。

⑻都(dū)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铁衣:铠甲。难着(zhuó):一作“犹着”。着:亦写作“著”。

⑼瀚(hàn)海: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百丈:一作“百尺”,一作“千尺”。

⑽惨淡:昏暗无光。

⑾中军:称主将或指挥部。古时分兵为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帅的营帐。饮归客:宴饮归京的人,指武判官。饮,动词,宴饮。

⑿胡琴琵琶与羌(qiāng)笛:胡琴等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民族的乐器。这句说在饮酒时奏起了乐曲。羌笛:羌族的管乐器。

⒀辕门:军营的门。古代军队扎营,用车环围,出入处以两车车辕相向竖立,状如门。这里指帅衙署的外门。

⒁风掣(chè):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掣:拉,扯。冻不翻: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

⒂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境内,与汉轮台不是同一地方。

⒃满:铺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⒄山回路转: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

四、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乎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五、创作背景

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六、作者介绍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北风卷地白草折的折读音是什么

8. 折了又折什么读音?

折了又折   shé le yòu shé

折
拼 音 shé   zhé   zhē  
部 首 扌  笔 画 7  五 行 火 繁 体 摺  五 笔 RRH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shé ]
1.断(多用于长条形的东西):树枝~了。桌子腿撞~了。

2.亏损:~本儿。~耗。

3.姓。

[ zhé ]
1.断;弄断:骨~。把树枝~断了。

2.损失:损兵~将。

3.弯;弯曲:曲~。百~不挠。

4.回转;转变方向:转~。刚走出大门又~了回来。

5.折服:心~。

6.折合;抵换:~价。~账。~变。

7.买卖货物时,照标价减去一个数目,减到原标价的十分之几叫做几折或几扣,例如标价一元的减到九角叫做九折或九扣,减到七角五分叫做七五折或七五扣:对~。打九~。

8.元杂剧每一个剧本分为四折,一折相当于后来的一场。

9.汉字中有曲折的笔画,形状有“乛乚꒒乙”等。

10.姓。

11.折叠:~扇。~尺。她把信~好,装在信封里。

12.折子:奏~。存~儿。

[ zhē ]
1.翻转:~跟头。

2.倒(dào)过来倒过去:水太热,用两个碗~一~就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