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胀时期债券市场的的情况

2024-05-07 04:39

1. 滞胀时期债券市场的的情况

一,经济增长凸显"滞胀"阴影
(一)经济增速可能在4季度迅速回落
我们研究认为,根据当前的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程度,宏观调控力度以及石油价格上涨的影响,经济增长在2004年4季度到2005年上半年将迅速回落.
1,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程度为4年来新高
通过对99年6月份以来的投资对GDP的贡献度的测算(参见下图),我们可以看到GDP增长对投资的依赖程度自2000年以来持续上升.在1999-2000年,投资对GDP的贡献度在27%,而202003年上升到37%.这种情况在2004年上半年得到延续.2004年上半年,GDP对投资的贡献度为37%,高于2003年同期8个百分点,高于2000年18个百分点之多!可以看到,本轮的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投资拉动型特征,一旦投资得到有效抑制,目前经济快速增长的局面可能难以维系.
图1 投资对GDP的贡献度
随着2004年二季度以来宏观调控的进行,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了抑制.从图2可以看到,自2003年以来,固定资产累计投资同比持续快速上涨,2003年全年固定资产累计投资同比增长28.4%,而2002年全年这一数据为17.4%.进入2004年的第二月,该数据更是上升到53%之高,投资过热的迹象十分明显.为此,央行连连出台调控措施,实行了差额存款准备金率并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发行大量央行票据对冲由于外汇占款导致的货币投放.另外,更为重要,也更为直接的是行政手段的实施.随着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2004年投资过热的迹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反映在数据上为固定资产累计投资同比增速的迅速回落,从2月份的53%回落到7月份的31.1%.我们预计,种种迹象表明,目前的宏观调控将持续一段时间,因此投资增速的下滑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图2 近3年固定资产累计投资同比增速
一般而言,投资对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即上半年投资的回落对经济的影响预计在第4季度甚至明年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2,石油价格高企抑制经济增长
进入2004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攀升到40美元/桶以上,一度逼近50美元大关.主要是受以下因素的综合作用:(1)全球需求增长,特别是中国石油需求的持续增长;(2)库存的下降,主要是近年来西方国家商业石油库存不断下降;(3)美元贬值使国际石油价格不断攀高.相对于2001年美元兑欧元汇率的最低点是0.8849,2003年美元兑欧元汇率达到1.2611,美元贬值幅度达到43%,而同期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了20%左右;(4)以投资基金为主的投机性资金大举进入,推高油价.
根据中信证券的研究,导致目前国际油价连创新高的各种因素在2004年第4季度不会马上改变,预计202004年下半年国际油价还将维持在历史高位水平.
目前的高油价已使亚洲许多国家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据国际有关机构202003年的推算,一桶原油超过30美元,亚洲国家平均通货膨胀率增加0.4个百分点,经济增长速度放慢0.25个百分点.如果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并持续下去,202004年亚洲经济增长将下调约0.8个百分点,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也将进一步升高.进口石油的亚洲国家因使用替代能源能力较小因而需要付出高额费用,国际收支平衡受到极大的影响.而对于产油的亚洲国家,如果油价平均保持每桶35美元以上的高价位,其经济增长速度就会上升0.6个百分点.
中国逐渐由资源自给型国家转变为资源进口型国家.按照2003年的数据,中国的原油进口已达到1/3.根据中信证券研究咨询部的研究,如果国际石油价格维持在30美元/桶以上,我国的GDP增长率将下降0.25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石油价格每上涨10美元,则我国的GDP增长率预计下降0.8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随着宏观调控的进行而导致投资增长的受限,以及石油价格高企的影响,预计2004年第4季度乃至2005年上半年,中国GDP将摆脱目前快速上升的轨道,季度同比增速迅速回落到7-8%的水平.
(二)物价高企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
1,粮食价格长期难有大幅回落
我国今年的秋粮有望获得丰收.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预计20200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将比上年度增产6%左右.如是,将扭转连续4年产量大幅下滑的局面.同时,美国农业部也根据秋粮的情况调高了对中国粮食产量的预期(参见下表).
中国粮食产量情况预计
种植年度
2002/2003
2003/2004
2004/2005(F1)
2004/2005(F2)
粮食产量(百万吨)
343.09
324.08
337.30
345.30
备注:(1)种植年度为每年8月至次年7月.因此今年的秋粮计入04/2005年的产量.(2)F1为美国农业部7月份的预计数据;F2为美国农业部8月份的预计数据.
但是,应当看到,即使今年秋粮增产,依然无法满足国内日益扩大的粮食缺口.因此,预计粮食库存持续下滑的局面难以得到根本解决(图3).
不过,随着播种面积的扩大以及因农产品价格上升而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提高,到2005年秋季粮食问题有望得到较好的缓解.
图3 我国粮食库存情况预计(单位:百万吨)
2,石油价格对物价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前文中我们分析到了石油价格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国际油价对我国物价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根据中信证券的研究,如果国际油价维持在30美元以上,我国的CPI将较去年同期上扬0.4%.目前国际石油价格很有可能维持在40美元附近的高位,短期内下降的空间有限.而国内的油价虽然经过调整,但是与国际油价的上涨依然有一定的差距.换句话说,即使国际油价维持在目前的水平,国内仍存在油价继续上调的可能.而且,根据历史上调价情况看,即使国际油价回落,国内油价调低的步伐总是较慢.因此,在国际石油价格维持高位的环境下,我们不得不重新评估国内的物价水平.
综上所述,随着宏观调控的进行,以及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短期内难以迅速回落,我国经济在第4季度至2005年上半年面临着经济增速回落,物价继续走强的局面.这种局面具有一定的"滞胀"特征,值得我们关注.
二,债券投资:控制风险为主,加强创新设计
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经济的走强,物价的回升,债券市场结束了多年的牛市,经历了连续的收益率上升行情.在过去的1年时间内,交易所中长期国债收益了上升了150-200BP,幅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见图4).
图4 2003年8月以来交易所部分国债收益率变动情况
鉴于中国经济增长面临"滞胀"阴影,而国际环境中美元又进入了明显的升息周期,不少机构预计美国经济在2004年和2005年均将维持在4%以上的增长率,失业率也将持续下降到5.5%左右,而同时通货膨胀率维持在2%左右.根据这种分析,美联储很有可能在2004年年底之前再度升息50BP,达到2.25%,而2005年年底可能最终把利率调高到4.0%以上.由于中国采取近乎固定利率的汇率政策,因此长期看美元利率与人民币利率的调整方向基本一致.如果美元利率连续调升,则人民币利率调升的压力将持续上升,最终调升人民币存款利率很难避免.
在面临利率上调风险的情况下,债券投资无疑要把投资风险放在首位,我们建议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控制投资仓位.在过去债券市场的牛市行情中,不少机构运用债券收益率与货币市场利率(回购利率)的利差放大持仓,以期获得超额收益.这种操作方式在收益率下降时期可以获得利差和溢价的双重收益,但是在收益率上升时期则扩大了持仓风险,导致在资金面紧张的情况下不少机构资金链出现断裂,不得不斩仓出局.我们认为,在利率可能面临上升周期的环境下,投资者一定要控制好投资仓位,保证流动性需要.
二是控制投资久期.众所周知,利率上升周期的久期控制非常重要,很多基金公司在202004年初就把债券投资久期缩短到2年以内,应该说规避了收益率上升带来的投资风险.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控制久期较控制投资仓位更重要.
三是加强控制风险的久期中性投资策略.随着跨市场国债供给的持续增加以及期限结构的更加合理,运用不同期限,不同品种进行久期中性的投资可能成为弱市中致胜的重要手段.对于仓位较重,久期较长但是以成本计价的机构,很难通过减仓来实现降低风险的操作(实现了亏损),不妨可以考虑通过对冲来降低风险持仓.当然,这种操作需要对风险进行充分的评估,并结合对收益率曲线的把握来进行.另外,两个市场间,同市场不同品种间的利差可能会经常出现,进行这种利差套利交易也是弱市中可以取胜的交易策略.
(作者单位: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债券销售交易部)
结论来源:《油价对经济及行业的影响》,中信证券研究咨询部

滞胀时期债券市场的的情况

2. 滞涨的危害和滞涨产生的原因

滞涨的危害

对短期的影响
滞胀的物价持续上涨现象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产量下降会导致企业提供的劳务和物品减少,从而导致失业率上升,企业甚至会面临破产倒闭,整个经济呈现衰退的趋势。高通胀率影响财富分配并扭曲价格,高失业率使国民收入下降。

对长期的影响
在长期中,物品与劳务的产量在一段时期内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是,随着工资、价格和感觉根据较高的生产成本进行调整,最终衰退会自行消失。例如,低产量和低就业会加大使工人的工资下降的压力,较低的工资又增加了供给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回到原来的位置时,物价水平下降,产量接近于其自然率,经济回到总需求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交的位置,这一过程也就是经济的自我纠正。
滞涨产生的原因
经济学家提供造成滞胀的两个主因:
经济产能被负面的供给震荡而减少。例如石油危机造成石油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上升及利润减少,引致商品价格上升同时经济放缓。
另一原因为不当的经济政策。例如中央银行容许货币供应过度增长,政府在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作出过度管制。
在分析1970年代的滞胀时提供了两种解说:首先是油价暴涨,继而中央银行使用过度刺激的货币政策对抗经济衰退,形成物价/薪资螺旋(price/wage spiral)。

扩展资料:
滞涨的解决方法
对付滞胀,中央银行很难依靠单一的货币政策来消除滞胀,因为采用紧缩货币政策,一提高利率,企业经营成本加大,经济就有可能更加萧条,甚至引发倒退,若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即印银纸但同时没有抵押),降低利率,刺激了经济增长,但又会引发恶性通货膨涨。
因此,政府应该扩大公共财政支出,同时减税,加上适度提高利率来压抑通涨,随着时间过去则可逐步消除滞胀。但此方法可能增加国债负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滞涨

3. 最新股市救市政策对证卷板块起多少做用

救市政策看法:1)这次救市能改变市场预期最根本的措施是央行出手,为证金公司提供流动性担保。央行未透露自己的底牌,所以这项措施的意义大于一切,是以无底线的“最后贷款人”的方式来重建市场信心,告诉大家我们手上有充足的潜在弹药,瓦解继续做空者的预期。2)不过从证金流动性的传导方式来看,渠道就是向场内以融资方式注入资金。真正有多少真金白银注入市场不重要,重要的是央行愿意兜底、市场打破强制平仓去杠杆预期、市场信心一旦恢复,股市毁灭的负循环才有可能停止。3)效果不是短期内能够显现,近期能托市的,还是21家券商敢死队的1200亿、汇金增持、承诺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健康的基金等机构,以及部分信心先期建立的散户们。
券商板块看法:1)金融板块在本轮下跌趋势中虽然有一定的调整,但是也充分发挥其避险的特性,整体下跌21.3%,优于其他行业;其中银行下跌8.87%,保险下跌21.6%、券商下跌31.4%1。券商板块前期整体滞涨,调整完后其估值压力已经充分释放,有望期待后市的爆发性反弹。2)21家证券公司响应号召出资设立平准基金,救市资金投资于蓝筹ETF,建议优先关注上证50中的券商蓝筹股:华泰证券、中信证券、海通证券、东方证券、招商证券、海通证券等。3)值得注意的是,券商资本金被占用后,受净资本的限制,其他资本中介业务特别是两融可能受到一定的影响。4)另外本轮调整会对券商的自营业绩造成比较大的影响;但从今年券商整体收入结构看,业绩贡献占比较大的两项业务主要为经纪业务与利息收入,自营业务收入贡献占比明显低于去年,券商整体业绩预期高增长的态势基本维持不变,仅有小幅下调,我们继续推荐券商板块以及加入研发投资组合中的华泰证券。

最新股市救市政策对证卷板块起多少做用

4. 简述当今物价上涨是否违背价格规律,它和通货膨胀有什么关系?(1800字)

通货膨胀(Inflation)物价水平上升。狭义通货膨胀的标准值为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一般性通货膨胀为货币贬值或购买力下降,而货币贬值为两经济体间之币值相对性降低。前者用于形容全国性的币值,而后者用于形容国际市场上的附加价值。两者之相关性为经济学上的争议之一。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不变,而纸币发行量超过了金银货币量的一倍,单位纸币就只能代表单位金银货币价值量的1/2,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纸币来计量物价,物价就上涨了一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货币贬值。此时,流通中的纸币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增加了一倍,这就是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价格和工资的普遍上涨。通货膨胀之反义为通货紧缩。无通货膨胀或极低度通货膨胀称之为稳定性物价。(在若干场合中,通货膨胀一词意为提高货币供给。因之,若干观察家将美国1920年的情况称之为“通货膨胀”,即使当时的物价完全没有上涨。以下所述,除非特别指明,否则“通货膨胀”一词意指一般性的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上涨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前在中国谈到价格的上升,首先无法绕开的一个话题就是通货膨胀,也就是流动性过剩,货币供给太多。去年我们新增贷款规模将近10万亿,今年约七八万亿,明年大概也不会太少。这样大规模的新增贷款的投放,使得我们流通中的货币确确实实太多了,这必然会引起通货膨胀的压力。
  当初美国金融危机在2008年刚刚产生时,我国采取了非常及时的应对措施,就是推出4万亿刺激经济的计划。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状态是处于正常曲线之下的。使宏观经济回到正常曲线上去,有两种目标模式选择:第一是时间最快,就是在最短的时间里,使经济回到正常状态上去,目标函数要求是时间最短;第二种是成本最低,就是从低于正常状态回到正常状态,目标函数要求是成本最低。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显然是选择了前者。这种以时间最快为目标模式的回归方式,结果使经济超出了正常状态。同时又不可否认,中国经济率先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正是得益于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但是并不是说由于出现了现在的结果,就要去否定当时采取的政策。当时采取的政策是必要的,因为任何一个政策不可能掌握得恰到好处,如果当时采取成本最小的目标模式,中国经济也许无法如此迅速恢复,率先取得企稳回升的成绩。

  另外还有输入性通胀因素。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比如石油、铁矿石、粮食,这些价格的上涨必然传导到国内,造成我国这一类商品价格的上涨,加上美国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我国未来通货膨胀压力骤然增大。对于这一因素造成的通货膨胀,我们没有办法去制止它,所能做的事情就是应对它、适应它。

  成本推动物价上升

  如果仅从通货膨胀去看价格的上升,也许只是在做短期的观察,毕竟通胀只是短期因素。关注长远的价格因素,就不得不关注成本。从长期来看,成本才是真正推动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

  目前成本上升压力不断增大,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工业生产面临极大的成本上升的压力。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工资调高,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今年前三个季度,农民工工资性收入增长达18.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也同比上涨9.8%。另外,农业生产成本也在不断增加。来自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提高,推动了国内生产成本的上升。

  成本上涨,究其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短期难以改变,在转变过程中需要继续付出高成本的代价;二是实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和新技术,导致新产品的高成本;三是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传导和全球面临绿色能源革命的要求;四是劳动力价格回归价值的需要和劳动力与就业结构出现新变化,推动劳动力成本上升。温桂芳说,现在出现的物价上涨,或者说通货膨胀也好,不完全是货币因素,其中成本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解决物价问题不光是在物价上下功夫,要注意控制成本增长,而且要正确认识当前成本上升的必然性、合理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今年上半年推高我国物价水平的内外部因素明显增多,在农产品和能源资源价格大幅上涨的带动下,企业面临高成本困境,城乡居民生活压力加大。今年下半年宏观调控目标开始转向“一保一控”,即保持经济在较长时间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涨幅在经济社会发展可承受范围内。当前,在宏观调控中要防止货币政策用力过度,更加重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通过扩大供给、减免税收、增加补贴、改善民生、优化产业结构等措施,在积极应对通胀压力的同时保持经济增长速度。  b一、我国当前物价上涨的成因与特点分析/b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物价上涨形成的通胀压力日渐加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了7.9%。上半年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7.6%。〔1〕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使得我国当前物价上涨的成因及特点更为特殊:  一是有效供给不足导致的结构性物价上涨。部分产品尤其是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有效供给不足是当前物价上涨的直接诱因。这些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对普通百姓尤其是处于社会a rel="nofollow" href="theory.people/GB/40557/70935/index.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收入分配/a结构“金字塔”底层、日常支出中以食品等刚性需求为主的低收入者的生活影响较大。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食品价格上涨20.4%,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6.64个百分点;其余各类商品价格有涨有落,物价上涨的结构性特征明显。〔2〕  二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引发的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今年以来,企业生产成本的大幅攀升导致PPI涨幅一直保持高位,6月和7月同比涨幅更是连创8.8%和10%的新高。PPI的持续走高反映了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的特征,而PPI持续创新高,向CPI传导力量会越来越强。  三是受国际因素影响的输入型通胀所推动的物价上涨。今年5月和6月,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CPI指标都在攀升,有些达到了十多年以来的较高水平。国际市场上一些初级产品的价格,特别是石油和粮食价格,进入了一个上升的周期,今年以来都在以30%的速度上涨,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的负面影响已经波及国内。在我国经济越来越开放、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国际因素推高我国物价的影响越来越大。此外,受世界经济不景气、人民币加速升值等因素的影响,国际“热钱”涌入中国避险套利也加大了国内通胀风险,国际性流动性过剩对本次通胀压力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除此之外,当前物价上涨还有长期的、历史的原因。生产要素价格的长期扭曲、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等都是推高物价的深层次原因。  b二、更多利用财政政策加强宏观调控的理论分析/b  (一)西方国家治理通胀经验的启示与借鉴  西方经济学对通货膨胀的治理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理论探索。凯恩斯经济理论认为,在治理通货膨胀时,要采用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控制过热的投资和消费需求,降低经济增长率,减轻通胀压力。新剑桥学派则反对用紧缩政策、压低就业的办法来治理通胀,主张更多地注重财政手段治理通货膨胀。新古典综合派认为,抑制通货膨胀需要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进行适当的松紧搭配运用,配合实施收入政策和劳动政策。现代货币主义学派认为,减少通货增长率就是医治通货膨胀的唯一办法,政府采取“单一规则”控制货币供给量,就能有效地防止通货膨胀。供给学派认为,要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增加供给,运用减税、减少对企业活动的限制等刺激生产力的方法同时解决通货膨胀与失业问题。  西方国家反通胀的实践中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在西方国家占有明显统治地位的上世纪70年代之前,各国基本都采用压缩总需求的方法来治理通货膨胀,其中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利率、控制信贷、控制货币供应量和流通速度等,财政政策包括减少政府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削减财政赤字和增加税收等。上世纪70年代之后,西方国家在高失业率和高通胀率并存的“滞涨”局面中逐步放弃了单纯依靠抑制需求治理通胀的政策,开始采用主动遏制通货膨胀的手段,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也不再是一味从紧,两者的组合也更加灵活。80年代美国政府就以供给学派的理论为指导,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与宽松的财政政策“松紧”搭配的政策,一方面减少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实施减税措施,当经济走出滞涨后再实施削减财政赤字的政策。这一系列措施帮助美国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基本摆脱滞涨。战后的德国和日本则高度重视物价的稳定,变治理通胀为积极预防通胀,治理通胀同样采用了紧缩性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上控制公共支出、削减赤字,重视通过技术革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供给抑制通胀。  西方国家治理通胀的实践经验主要有:一是治理通胀要重视采用更加主动的政策措施,既要尽力减轻通胀的负面影响,也要积极从源头化解通胀压力、遏制通胀蔓延,在一些情况下,相对宽松的财政政策是实现这些调控目标的重要工具;二是在保持各种政策协调配合打出“组合拳”的同时,也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地加大某些调控政策的实施力度;三是政策的制定也要注意着眼长远,着眼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而不应仅仅是应急之策,注意在治理通胀同时优化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在治理通胀和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之间寻找平衡点。  (二)我国利用财政政策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国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应对通胀压力。从紧的货币政策是世界各国治理通胀的重要政策工具,在缓解当前通胀压力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结合当前通胀压力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分析,从紧货币政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难以有效解决供给总量不足的问题,更是难以在短期内有针对性地调整供给结构;二是货币政策作用的外部时滞较长〔3〕,在我国金融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容易出现传导阻滞,政策效果难以在短期内有效显现;三是抑制输入型通胀压力效果不明显,通胀压力在全球不断蔓延的今天,一国的货币紧缩政策难以完全抵御输入型通货膨胀;四是过度紧缩可能削弱实体经济的活力,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失业率攀升,经济下滑;五是在经过多次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之后,这些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和余地已显狭小。相比之下,财政政策在应对当前通胀压力中则应具有一定的优势:  第一,财政政策可以在短期内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利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结构的外部时滞短、指向性强,在强势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中效果更加明显。在治理供给不足引发的通胀压力时,财政政策可以在短期内直接、有效地改善短缺商品的市场供给,抑制过快的结构性物价上涨,同时也可为其他调控政策充分发挥作用,争取更多的时间。  第二,财政政策可以在抵御通胀压力的同时,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政府在宏观调控中实现“压通胀”和“抓增长”之间的平衡。受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的影响,今年我国净出口的增速可能会大幅下滑。在外需受到抑制的情况下,需要通过扩大内需弥补外需求不旺对经济增长的拖累。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稳定并刺激社会需求,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的动力。  第三,财政政策可以有效弥补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从紧的货币政策可能对中小企业融资造成更大困难,“误伤”经济实体,损害经济运行效率。实施财政政策可以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的政策,最大限度消除从紧货币政策产生的负面影响,帮助因实施从紧货币政策而受到影响的企业渡过难关。  近年来,中国财政收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08年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再次达到30%以上,这意味着我国政府具有相当强的实力和较大的政策回旋余地应对可能会持续时间较长的通胀压力。因此,短期内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依然有待观察的情况下,更多利用财政政策应对通胀压力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b三、利用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b  为缓解物价上涨压力和企业经营困难局面、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需要在宏观调控中更加重视财政政策的作用。财政政策在保障供给、帮助企业化解高成本压力、缓解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压力、提高居民抗通胀能力等方面大有作为。未来甚至可以考虑设计一套应对居民消费品价格或企业生产成本短期内过快上涨的财政应急预案,当物价涨幅在一个连续的时期内超过某个设定限度时,对符合条件的低收入者和中小企业展开力度不同的应急救助和财政扶持,使通胀时期财政扶助政策规范化、制度化。  ——完善财政支农、惠农、强农政策,防范自然灾害损失,全力确保全年粮食丰收;减免农产品流通、加工等环节的税费;增加国内农产品供给,全力化解国际粮价上涨风险。加大对“三农”的转移支付力度,对农机具、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购置环节进行一定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加大财政在农田水利建设、土地开发改造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产品生产,维持市场供应;完善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理预案,预备充足的财力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全力确保全年粮食丰收;减免粮食在收割、运输、储存和交易环节的各项税费,提前预备充足的运力,确保粮食尽快投放市场。对肉类、油脂、乳类等食品加工企业实施加工环节增值税减免和补贴政策,减轻企业生产成本压力,降低食品出厂价格。限制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出口,继续采取有效降低粮食出口的税收政策,提高农业生产资料出口关税,严打农产品走私,尽最大可能减缓国际粮价上涨风险向国内传递的速度。  ——定向加大对城乡低收入者和在校学生的生活补贴力度,缓解其生活压力,帮助他们平稳渡过物价上涨期。在生活必需品领涨的情况下,处于社会收入分配结构“金字塔”底层的劳动者的日常支出以食品等刚性需求为主,对于物价尤其是食品价格变动的反应更加敏感。对于涨幅较大的食品和生活必需品,如猪肉、食用油,政府可以考虑采用向城乡特困家庭发放专项食品和生活用品券的实物救助方式,安排定点发放,保障特困家庭的基本生活。适当提高大学生和低收入家庭学生的生活补助标准,适时加大补贴高等学校学生食堂的专项资金的力度。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线,建立健全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和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指数化调节机制,确保社会保障金发放标准能够及时调整,最大限度缓解物价上涨对老年、失业人口和“低保”家庭生活的影响。  ——对企业实施税收减免与补贴政策相结合的政策,特别是要对中小企业大规模减税,帮助企业减轻要素成本上涨压力,延长中国经济的繁荣周期。要素成本上升是否能够转化为大范围、持续的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将取决于生产企业消化成本上涨的能力,关键是生产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4〕当前,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应当向更多地向中小企业倾斜,推进增值税转型,扩大中小企业增值税抵扣范围,继续调整出口退税政策,适时提高纺织、玩具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减轻外需萎缩、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给中小企业带来的成本压力。更多地向劳动密集型企业倾斜,减缓劳动力价格上涨给劳动密集型企业造成的成本压力,稳定社会就业需求。更多的向a rel="nofollow" href="theory.people/GB/40557/56837/index.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自主创新/a企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倾斜,对创新创业型中小企业,可采取加速折旧、放宽费用列支标准、设备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等多种税收优惠形式;对技术开发的中小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对其新产品的开发、员工培训等活动提供无偿资金资助,并以贴息贷款的方式优先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性融资,减缓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压力,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提升劳动生产率和能源利用率,推进节能减排,从根本上增强企业内部消化要素成本上升的能力,减少PPI上涨向CPI的传导速度和影响程度。此外,还需要继续清理行政审批费用和治理滥收费,直接减轻企业税外收费负担。  ——对个人实施的税收减免政策,提高居民抗通胀风险的能力。通过减税措施不仅可以减轻居民生活压力,还能够刺激社会需求,激发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增长。当前可以考虑,降低边际税率;取消利息税,改变物价上涨背景下银行存款实际利率为负的局面;停征证券交易印花税,进一步降低股票交易成本。  ——长期坚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政府在公共领域的消费支出比例,消除社会恐慌心理,稳定通货膨胀预期;通过限制政府投资和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的途径,减少流入高资源消耗产业的资金,抑制市场对国际石油、原材料的过度需求。通过增加财政对教育、卫生、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公共产品供给保障力度,降低居民在公共支出体系的分担比例。在提高居民实际购买力的同时,增强抵御物价上涨的心理承受能力,稳定通货膨胀预期,防止社会恐慌心理引发抢购囤积而进一步推高物价现象的出现。科学甄别并谨慎审批高资源消耗型项目,控制政府在这些领域的直接投资,同时利用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社会投资资金避开高资源消耗项目,让社会资金更多地支持节能产业的发展,缓解国际石油、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形成的输入型通胀压力。
  
回答完毕!

5. 接下来的股市将如何?

从周五大盘的走势上看,我们发现有一些不正常的市场特征。例如,大盘在午盘上涨过程中,早盘走势较好的银行板块有明显的转弱迹象,盘中多次出现单比较大的主动性抛盘。另外,两市大盘在最后半小时的交易中放量滞涨迹象明显。上述两个市场特征应该是在传递大盘上涨动力不足,短线回调在即的信号。沪指3000点有压力,上档60日均线3055点更有强大压力,因正巧其位于前期下跌时的跳空缺口处。
短线只能做以反弹性质的操作,市场短期还会反复震荡。所以不妨在反弹和回档当中找机会高抛低吸。消息面的动向成为股指反弹的催化剂,而成交量是否有效放大将直接决定反弹的高度。就目前市况而言,市场在快速杀跌至半年线后,权重股率先反弹引领股指反抽护盘作用显现,在反弹过程中,成交量并未同步有效放大,显示出市场人气仍很谨慎,这两天的上涨更像是超跌后的技术反弹,主流资金自救性质成份偏多,短线而言可能还有反弹惯性,但就这两天的缩量情况看,反弹高度不容乐观,中线仍有二次探底的可能。可密切关注反弹中量能的配合情况和权重股的动向。如果大盘继续快速反弹,反而成了重仓者逢高减持的良机。目前不着急抄底,底部是需要反复震荡构筑的。

接下来的股市将如何?

6. 成交量突然在底部连续放量,但股价却滞涨。暗示着什么?

股票的涨跌,没有一帆风顺,不会天天涨,也不会天天跌,只有曲折上涨或下跌。
当股票涨幅到一定高度之后,就会出现振荡,上下乱蹦,因此很多人就会得出所谓的顶的说法。
也有的人说是反弹或反转,还有的人说是诱多还是挖坑?对于这方面的问题,我只能回答,我不知道,因为在我的操盘经验里,没有这种说法,我看到的是,有时机就出手,利润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我就出,不会抓所谓的顶,也不会冒然进场做单。


扩展资料:

买股票应该注意什么
1、如果您是年满18周岁且持有有效期内的二代居民身份证的个人投资者,可以开立证券账户。个人投资者可以通过营业部现场临柜办理或则自助开户。您需要准备好您本人的有效的二代身份证以及同名银行储蓄卡(部分银行支持存折)。
2、开户流程一般是支持7*24小时提交的。流程提交后,由证券公司工作人员审核。审核通过后,系统会在交易日9:00-16:00开通证券账户。账户开通后,下一交易日才可以交易股票。所以如果您希望尽快交易股票,建议在交易日16:00前提交开户申请。
3、开户时,证券账户可以选择开通上海市场证券账户、深圳市场证券账户,也可以两个市场的证券账户都选择开通。如果您需要交易上交所以及深交所上市的股票,可以同时选择开通沪市以及深市证券账户。
4、阅读与了解开户协议书以及风险揭示书内容,开户过程中若有疑问及时与客服联系,比如广发证券开户过程中,可以通过“必答”在线联系客服。
5、开户提交后,留意接受短信,手机应用商城或者券商官网下载官方交易软件,比如广发证券的为“广发易淘金”,登录账户检查账户是否已经成功开通与激活,银行卡是否已绑定成功。
6、了解交易规则以及股票交易入门知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股票

7. 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出现拐点.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你看好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吗?

中国经济发展或许从去年秋季开始,就出现了所谓的“拐点”,但是,经济局势仅仅是温和回暖,小小的见底回升。短时间来看或许感到变化不大,而放在长时间的轴线上来看,其变化就很大。再说,简单地判断拐点,还不如整体上大体、较全面的对此去把握。以下为相关话题的表述:

        过去十年中国经济总量整整增长了200%,中国经济总量2011年既超过了日本,位居全球第二。人均收入增长方面,近年各地区城乡人均收入增幅不尽相同,但都在10%以上,基本在12%至17%之间。中国正在和平崛起,未来的五至十年,由于中国尚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城市化和居民消费还会有较大的增长空间,经济发展还会保持较高的增速,增速大约在7.5%至7.8%之间。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还会保持较高的增速,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并不会大起大落。中国的经济总量将会翻一番多,经济总量的数值将会更大,国家实力更为强大,民众的生活水平将会更为富足,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会更多。政治体制将会更为优化,政治透明度将会更高。文化产业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有许多有特色的文化产业企业崭露头角,群众的文化生活将会更为丰富多样,对参与群众文化的积极性将会更强,群众对于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将会更高。
         当前经济运行可能进入一个新的调整周期,各方面的压力都比较大。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将会形成刹车效应。前期经济增长速率有所下滑,目前,工业增速已呈现出一些缓中趋稳的迹象,但基础还比较脆弱,一些不确定性因素还会带来新的冲击,对此不能掉以轻心。 
  当前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纺织品产能过剩,生产方式粗放,能耗高。其中,钢铁价格已连续21个月下降。同时,随着前期新上产能集中释放与市场需求回落“双碰头”,产品价格持续下滑,市场对价格下行预期增强,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也在加大,经济下滑压力增大。
  从国内外的发展环境来看,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要更加复杂,存在更多变数。外部需求萎缩与内需增速放缓相互交织使得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增加。
  从国际环境来看,自此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现,世界经济复苏一波三折、增速减缓,面临的下行压力和潜在风险有所加大。世界经济完全走出低谷可能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复苏前景不容乐观,都将使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严峻,但近几个月来经济局势有所好转。但有专家预测的2014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速将会达到4.5%,这给人们闪现了一丝曙光。
  而从国内看,出口、投资、消费三大需求和产出增速普遍低于市场预期,供给与需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效需求不足可能已经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虽然我国采取了诸多扩大内需政策,内需拉动作用有所释放,但由于国内前期经济增长累积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加上金融市场风险的影响,内需拉动作用还没有突出表现,内生性增长动力仍然不足。
  2011年下半年以来,工业经济增速出现了新一轮的下滑,这是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中国工业经济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增长以后,所必须面对的调整过程。针对当前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改善经济运行环境,切实缓解企业困难,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带来的影响,防止工业增速进一步下滑。
       进入2013年,由于进行了“压产能、促消费、抓转型、扩出口、稳增长”的系统措施,才取得了全年经济增长率7.7%的好成绩。2014年第一季度开局良好,国民经济建设局势平稳,经济增长率为7.4%,经济总量实现12.8万亿元,物价指数涨幅仅为2.3%,尚处在人们的预期之内。  
        我国正在进行城镇化建设,首先从少量的几个试点进行试验,在掌握了初步经验之后,再行推广。而要推广实施,就要合理规划,防止生活设施上的不配套,以及布局上的不合理,还要避免乱砍树、乱并村、乱拆迁,以及避免推山填湖。

        目前,从人口构成上而言,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早早的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之中,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劳动力人口即将从顶峰开始下降,而此前部分制造业集中地区就已出现劳动力人口紧张的局面,一方面企业难以留住技术熟练的员工,另一方面高端技术人才极为匮乏,这使得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面临艰难的抉择。
       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7.7%,同年国内国民生产总值为56万亿元。2013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311元,实现同比增长8.1%,实现居民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保持同步,但城乡之间、城与城之间、乡村与乡村之间人均收入依然高低悬殊,差距很大;此外,同年我国财政收入12.6亿元,全国人均近万元。去年我国人均GDP仅为6700美元,既已进入老年化社会,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人均GDP达到一万元才进入老年化社会,我国是“未富先老”。 
  过早的进入老龄化社会,对中国经济建设势必会造成一定影响。不过,在如今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之下,中国制造业为积极面对国外先进制造的冲击,正在加速从人力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期间的标志性事物,这就是工业机器人将大规模应用。                                                 
        当前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11.3%。2014年年初中国首次成为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国。采购经理指数已连续5个月处于50.0之上,由负转正,经济复苏态势明显。2014年,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淘汰落后产能,压缩过剩产能,新培育的新兴产能尚处在“空窗期”,但经济建设还会保持相对平稳地增长,经济增长率只能达到7.5%左右,到时,国民生产总值将会达到6.2万亿元。
       此外,上年我国有近亿人次进行了出境游,境外消费总额达1020亿美元,处境人数和购买力跃居世界第一。截止3月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95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占全世界外储总量的四分之一。对此,今后还可以继续看好。
       房价连续涨升后处于高位,年初就出现了滞涨走软,各大城市跌幅在10%左右,与此同时,销售量萎缩,成品房空置率增大。但尚未出现断崖式的暴跌。楼市在年初首先从杭州高位滞涨后下滑,当前“退朝走势”正在向三四线城市蔓延。
       随着中国国力的快速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政治影响力也在增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在国际事务当中扮演的大国角色,均给予了充分的尊重、适应和接纳。
        从2010年到2020年的这十年间,中国经济总量将要翻一番,开始和美国比肩。摆脱农业大国的中国在向着工业大国迈进,加速追赶世界上的第一大国。中国正在和平崛起,国家实力在持续增强,正走在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从2010年起的十年之内,我国的经济总量将会要再翻一番,到期就会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但现阶段我国国民民众社会收入水平高低悬殊,高低差距越来越大。我国经济总量到2020年,大约中共创建100年,就有望和美国平起平坐,到 2030 年前后中国的经济总量将会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再到2049年,在新中国创建100年的时候,就将会全面超过美国,但美国的综合国力、国家实力、科技竞争力依然很强,不可小觑。

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出现拐点.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你看好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吗?

8. 请问放量下跌和缩量下跌意味什么

get必备生活常识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