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和经济的区别?

2024-05-19 15:16

1. 商业和经济的区别?


商业和经济的区别?

2. 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从世界经济发展看商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交换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与市场的联系最为紧密。世界经济发展史显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中心是后移的。产业结构具有从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演化的特征,其演变重心大致为:农业—轻工业—基础工业—轻重结合的高技术加工业—现代服务业。而商业、服务业恰好是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这种状况更加明显,包括商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越来越高,对经济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商业的发展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反映着经济发展的水平。
依各国经验,一国商业产值占GDP比重的高低与该国的商品与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呈正相关。因此,商业对GDP的贡献也是衡量一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我国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偏低,其产值地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世界经济整体水平和经济水平相似的发展中国家。商业的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自身的发展,而且影响了整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
2、改革开放后,商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同各国工业化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基本一致,但第三产业增长滞后于第二产业,且产出占GDP的比重也没有明显扩大。
经研究发现,我国于80年代曾有效地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商业发展速度也有大幅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但进入90年代,第三产业比重没有明显增加,商业、餐饮业的份额也仅在8%徘徊。反映出商业发展相对不足,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整体偏低。
3、商业地位偏低的深层原因。商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偏低与商业发展水平有直接联系。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我国商业发展严重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进程,这使得在经济体制转向市场化以后,随着对商业领域控制的放松,各种所有制形式和各种类型的资本及劳动力大量涌入商业产业,其中尤以个体商业为甚。这种变化在推动商业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也带来商业企业细小化程度加剧、规模效益低下、技术进步程度缓慢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商业产业内部结构优化。
另外,商业活动本身的特点,如商业资本有机构成过低,行业准入门槛不高等,也在客观上对那些资本量小、资产专用性较弱的投资形成较强的吸引力。相对于第一、二产业,商业并不特别需要体力和高度专业化技术的劳动力,因而,自然成为解决社会就业的一条重要出路。结果是大量低素质的劳动力集中在数量过多、规模过小的商业企业中,使商业的发展表现出严重细小化、分散化的趋势。
最后,商业的产出效用就是加快了生产者的流通速度,分散了生产者的风险,使购买者方便经济地购买。因此,商业产出只有与其它产出相结合,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也决定了商业产出的增长要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其他产业的增长。
综上,说明我国经济商品化、市场化程度还很低,必须深刻认识到商品流通业对启动市场、促进需求,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商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在我国现阶段,商业作用不仅表现在产出量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上,同时商业发展对孕育市场关系、完善市场机制以及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均有重要作用。
1、商业对生产者和消费者具有衔接和协调的作用。从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发现,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连接障碍实际上已经成为市场供求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生产者与消费者无法在价格上达成一致,原因之一在于他们之间缺乏一个缓冲和协调的市场主体。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主体就是独立承担流通风险、降低交易成本的商业组织。他们是对最终交易价格最有发言权的市场力量,可以起到使供求价格趋于协调的衔接作用。
同时,市场经济要求经济资源的市场配置占主要地位,各种利益主体必须通过市场交换出售产品和获得资源。生产的发展要看市场,以需定产,市场需求是第一位的。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谁越接近于消费者,谁就越能正确了解消费者,越能捕捉准确的需求信息。因此,商业对生产、消费起到能动的调节作用。
从消费者角度看,商业的发展推动物流配送业发展,同时新的零售业态的出现节约了消费者的时间、金钱成本,相应地增加了消费者的闲暇,更大程度地满足了消费者需求。
2、商业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充分就业是所有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中国是劳动力供给大国,在经济改革中,中国社会遇到的一大问题就是失业问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同时城市人口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下,商业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便尤为重要。
必须强调的是,商业对劳动力吸纳的作用和能力是有边界的。首先,过多地吸纳低素质劳动力对商业发展不利。第二,一定时期商业的就业规模也是受当时的社会规模及社会化、专业化程度制约的。在制度体制尚未健全的经济发展时期,商业就业规模的无限扩张容易导致商业流通秩序严重混乱,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大力促进商业吸纳就业的同时,应加强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并注重第一、二产业发展对支撑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3、商业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推动作用。在18世纪的英国,推动工业革命的真正动力是商业贸易。在当时,生产规模的扩张极大地受到市场需求的限制,是商业贸易为工业革命做好了准备。商业的发展对工业化进程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随着制造业生产规模大、相对集约的趋势与消费购买量小、相对分散的特点,在商品空间、时间以及具体品类、特色上产生的矛盾呈日益扩大之势。这就要求商业组织在规模、数量和质量上必须以一定速度增长以匹配工业、制造业高速增长的要求。
某项产业能否顺畅地获得生产要素、销售产品,不仅关系到自身能否正常运转,而且还决定着相关产业链能否正常运转。在这种情况下,各产业之间以及各产业与市场之间越来越需要专门的中介机构建立起高效、有序的协调机制,商业无疑是充当这一角色的重要力量。
4、商业具有促进市场体系发育和完善的作用。商业是反馈消费者需求信息的第一道环节,最终产品的价格也是在商品市场上形成的,各类要素市场能否清晰无误地反应和折射需求并有效定价,在相当程度上,都取决于商品市场的价格机制是否及时性、准确性和效率性。因此,没有发育成熟、富有效率的商业体系和中介组织,就不可能有完善的市场体系。
正如刘国光所说,商业正在“升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个先导行业”,因此深刻认识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3. 商业经济学和经济学的区别

商业经济学是专门研究商业部门的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作为部门经济学的商业经济学,是在20世纪俄国十月革命后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创建起来的。当时的研究范围只局限于苏联,称为“苏维埃贸易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不久,便开始创建以研究中国商业为范围的商业经济学,称为中国社会主义商业经济学。社会主义商业经济学是以政治经济学为基础,对商业部门经济活动深入研究而发展成为独立的科学体系的。但它不限于研究一般经济规律在商业中的体现,而是集中力量揭示商业所特有的经济规律。


因此,商业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分支。

商业经济学和经济学的区别

4. 商业对于一个国家有什么好处?

1、从世界经济发展看商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交换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与市场的联系最为紧密。世界经济发展史显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中心是后移的。产业结构具有从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演化的特征,其演变重心大致为:农业—轻工业—基础工业—轻重结合的高技术加工业—现代服务业。而商业、服务业恰好是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这种状况更加明显,包括商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越来越高,对经济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商业的发展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反映着经济发展的水平。
依各国经验,一国商业产值占GDP比重的高低与该国的商品与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呈正相关。因此,商业对GDP的贡献也是衡量一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我国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偏低,其产值地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世界经济整体水平和经济水平相似的发展中国家。商业的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自身的发展,而且影响了整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
2、改革开放后,商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同各国工业化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基本一致,但第三产业增长滞后于第二产业,且产出占GDP的比重也没有明显扩大。
经研究发现,我国于80年代曾有效地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商业发展速度也有大幅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但进入90年代,第三产业比重没有明显增加,商业、餐饮业的份额也仅在8%徘徊。反映出商业发展相对不足,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整体偏低。
3、商业地位偏低的深层原因。商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偏低与商业发展水平有直接联系。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我国商业发展严重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进程,这使得在经济体制转向市场化以后,随着对商业领域控制的放松,各种所有制形式和各种类型的资本及劳动力大量涌入商业产业,其中尤以个体商业为甚。这种变化在推动商业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也带来商业企业细小化程度加剧、规模效益低下、技术进步程度缓慢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商业产业内部结构优化。
另外,商业活动本身的特点,如商业资本有机构成过低,行业准入门槛不高等,也在客观上对那些资本量小、资产专用性较弱的投资形成较强的吸引力。相对于第一、二产业,商业并不特别需要体力和高度专业化技术的劳动力,因而,自然成为解决社会就业的一条重要出路。

5. 商业经济学 和经济学 区别是?

一、定义的不同产业: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或系统,产业包含商业。经济学的定义是:所有的能满足顾客需求的活动共由三个产业组成:1、一级产业指自然资源,包括农产品、矿藏、风、水等;2、二级产业指制造加工,包括制船、机械设备等;3、三级产业指服务行业,包括商业服务和个人服务等。商业:是一种有组织的提供顾客所需的商品与服务行为,大多数的商业行为是通过以成本以上的价格卖出商品或服务来赢利,商业:源于原始社会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它的本质是交换,而且是基于人们对价值的认识的等价交换,商业属于服务业,服务业属于产业二、经济活动的不同产业:在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中,产业主要指经济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一般而言,每个部门都机制专门生产和制造某种独立的产品,某种意义上每个部门也就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部门,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由此可见,“产业”作为经济学概念,其内涵与外延的复杂性。商业: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的流通的经济活动,商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商业是指所有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而狭义的商业是指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营利性事业。

商业经济学 和经济学 区别是?

6. 中级经济师, 工商管理与商业经济 有什么区别

他们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就是所从事的专业不同,工商管理主要是从事工商管理系的,是行政管理方面的;而商业经济主要是从事商业工作的,是企业性质的,专业不同,工作也不同,所以考试的专业科目也不同。

7. 地铁经济的发展模式

地铁商业经济是依托地铁整合沿线站点的土地资源、商铺资源、广告资源、通讯及视讯资源、房地产资源等形成的多元化商业模式。通过对地铁附属资源合理有效地开发, 不仅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而且可弥补建设资金不足, 填补运营亏损, 促进地铁良性发展。同时, 地铁商业经济通过借助地铁自身的核心枢纽功能及各种优势, 联合周边商业形成商业辐射区, 由点及面, 带动沿线商业发展。国际经典地铁经济发展模式日本实行地铁周边土地与地铁商业多元化开发为主的商业发展模式, 形成以铁道事业为主, 以房地产开发及租赁业、百货店等流通服务业、公共汽车业、出租汽车业等为辅的经营模式。通过铁路与沿线土地综合开发方式, 以铁路带动土地开(69 《 经济纵横》 2010年第2期)发, 以土地开发扩大铁路客运的客源。日本阪急电铁公司成立了多元化经营产业集团, 除铁路事业外, 涉足的产业有地面公共交通、房地产、商业、旅馆、旅游业、文化设施、游乐设施等。新加坡实行地铁周边土地分阶段开发的商业发展模式。在地铁站口的周围先圈起大片绿地作为预留地, 绿地外围则发展高密度的住宅和购物中心及公交换乘站等。土地作为资产, 随着对土地需求的不断扩大, 其价格呈上升趋势, 因此, 投资于土地, 能获得储蓄和增值的功效。[ 2 ] 待新市镇形成一定规模、土地价值上升后, 通过招标拍卖方式逐步交由私人发展商开发, 吸引高密度投资, 使新市镇中心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中国香港实行土地开发和地铁商业综合开发的商业发展模式。香港约有45%的人口住在距离地铁站仅500米范围内。香港新界78% 的就业岗位集中在8个位于地铁车站附近的就业中心内。香港地铁高效率的列车服务, 使地铁站上盖物业吸引更多乘客。地铁每日运载230万名乘客, 地铁公司管理的商场每日吸引16万名顾客。同时, 土地收益是香港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地铁公司就上盖物业与地产商合作, 建造费用和风险由地产商承担, 而地铁公司一般可分享五成利润。此外, 地铁公司其他收入来源包括商场租金、广告和物业管理等。上海、南京地铁商业经济发展模式随着城市地铁的建成,地铁站口已成为经济发展强有力的黄金地带。借助地铁客源优势,地铁商场将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相互扶持,促进周边地区地产、物业、商业发展,带动地区消费,形成新的商业氛围。 上海、南京等地主要依托地铁站口,利用地铁带来的人流量,形成特色鲜明的地铁站口经济商圈。上海徐家汇站口主要是集购、娱、赏、食、游为一体的综合消费商业布局,其中,百货商厦、餐饮业、娱乐文化已成为商业中心的主力业态。强化高尚消费和高质量服务功能,推进徐家汇商圈的商业业态调整,大力培育徐家汇商业区高端商品和个性化消费市场,凸显徐家汇商圈商品和服务的.. 高集聚、高档次和高品位,充分展现城市商业地形象。南京新街口则依托特色街区,通过地铁站口与特色街区相连接,以地铁带来的巨大人流量推动街区经济发展,从而带动地铁周边商业发展。街区经济是指在市(区)行政区划的地域范围内,以城区为基础,以街道为中心, 以市(区) 的政府调控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 在街道及周边临近地带聚集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特色的产品经营区域或服务业经营区域,并由此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城区经济发展模式。

地铁经济的发展模式

8. 国民经济包括哪些领域?

我国国家统计局明确将国民经济划分三大产业:
第一产业:农业;
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
第三产业:其他 。
我国推出国民经济行业的分类标准GB/T4754-2002,行业门类20个,行业大类95个,行业中类396个,行业小类913个。
按照该分类,运输业和商业虽然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但担负着把产品由生产地点转移到消费地点,和把商品分配给消费者的生产活动。
是生产过程的继续,物质产品经过流通和分配过程,追加了运输业和商业的价值,增加了原有产品的价值。因而也包括在五大物质生产部门之内。
其他如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科学研究、公用事业、生活服务、旅游等行业则划为非物质生产部门。

扩展资料:
根据我国的规定,国民经济评价的指标主要有经济内部收益和经济净现值或经济净现值率。项目初选时,也可采用投资净效益率等静态指标。
1、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经济内部收益率是反映对国民经济贡献的相对指标。它是项目在其计算期内的经济净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
2、经济净现值(ENPV)和经济净现值率(ENPVR)。经济净现值是反映项目对国民经济所作贡献的绝对指标。它是用社会折现率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净效益折算到建设起点(建设初期)的现值之和。
当经济净现值大于零时,表示国家为拟建项目付出代价后,除可得到符合社会折现率的补偿外,还可以得到以现值计算的超额社会盈余。经济净现值率是反映项目单位投资为国民经济所作净贡献的相对指标,它是经济净现值与投资现值之比。
经济净现值大于或等于零的项目,国民经济评价应认为是可以接受的。在选择方案时,应选择经济净现值大的方案;当各方案投资额不同时,需用经济净现值率来衡量。
3、投资净效益率。投资净效益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的一个正常生产年份内,其年净效益与项目总投资的比率。是反映项目投产后单位投资对国民经济所作的净贡献的指标。对在生产期内各年的净效益变化幅度较大的项目,应计算生产期年平均净效益与总投资的比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