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

2024-05-19 13:19

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科学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阶段。在科学技术领域内,数学、天文学、农学、医药学、冶铸和机械制造等方面,都出现了许多有突出成就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创造和发明,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文学、史学、地理学继承了汉代的优良传统,有许多重要作品问世;书法、绘画和雕刻,名家辈出,更有不少优秀作品流传至今。由于民族的融合,佛教的传播,同时汲取了许多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内容极其丰富,异彩纷呈,开启了历史性的新风气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它继承了前代的文化成就,又进行了有意义的改革,创新,从而为隋唐文化的繁盛昌明提供了新的发展基础.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
1.数学:
①刘徽:魏晋时的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②祖冲之
A.精确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早近一千年.
B.为《九章算术》作注,又著《缀术》等书,对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C.运用岁差原理,测出一回归年的时间,与现代科学测定的数字只差50秒.
D.还以十万分之一的误差计算出了"交点月"的数字.
E.他发明的"千里船",据说能日行百里.
2.农学:
①北朝贾思勰,潜心研究农学,著述了《齐民要术》;
②《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旱最完整的农书.
3.地理学:
①裴秀
A.西晋裴秀,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图学家.
B.他绘制出《禹贡地域图》,还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
②郦道元
A.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B.《水经注》文笔雄拔俊秀,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学的优秀作品.

二,玄学的兴起
原因:一些士大夫为了逃避现实,崇尚空谈,标榜虚无玄远,名为"清谈".
时间:魏晋之际
特点: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奉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庄子》为经典,称为"三玄."
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
代表人物: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等.
影响:给两汉以来僵化的儒学以新的解释,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思辩哲学的发展.

三,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1.道教的改造与发展
①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
②葛洪是一位道教理论家,炼丹家,也是一位医学家.他写的《抱朴子》涉及许多化学知识,在我国古代化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③萧梁时,道教经典增多,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2.佛教的盛行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教义为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也适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因而迅速传播.
②当时出现许多名僧,如法显等.法显的《佛国记》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③伴随佛教而来的西域,印度文化,在语言,艺术,天文,医学等许多方面,对我国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3.佛教盛行的危害
①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压迫,安于现状;
②统治者广修寺塔,施舍钱财,浪费了人民的大量血汗;
③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人手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
4.反佛与灭佛
①范缜在《神灭论》一文中,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也就消失.《神灭论》的反佛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重大发展.
②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从加强统治出发,曾先后两次灭佛.
③北周武帝利用灭佛增加劳动人手和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但焚烧佛经,捣毁佛像,也使佛教文化遭受损失.

四,承上启下的文学
1.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
①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大变动,丰富了文学的内涵.
②这一时期的文学,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
③诗歌完成了古诗从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诗的过渡,涌现了一批杰出诗人.
2.建安文学
①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诗人,以所见所闻及亲身经历,写出的诗赋,史称"建安文学".
②"建安文学"的代表作有曹操的《篙里行》,王粲的《七哀诗》和蔡文姬的《悲愤诗》等.
3.陶渊明与田园诗
①东晋诗人陶渊明向往农村生活,一生中写下许多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的田园诗.
②他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诗》尤为著名.
4.山水诗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开始兴盛.
②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是山水文学的代表作.
③与谢灵运同时代的鲍照的代表作有《拟行路难》等,对后世影响较大.
5.南北朝民歌
①南北朝时期,一种新的乐府诗即民歌大为盛行.
②南方民歌的代表作有《采桑度》等;
③北方民歌最有名的是《敕勒歌》《木兰辞》等.

五,大放光彩的艺术
1.书法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①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著名学者蔡邕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
②曹魏的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这是汉字书法的一种进步.
③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世称"书圣",代表作有《兰亭序》《黄庭经》等.其子王献之书法造诣也极高,与王羲之合称"二王".
④东晋女书法家卫铄,世称卫夫人,她师从钟繇,得其真传.王羲之曾随卫夫人学习书法.王羲之之妻郗璿,也是一位书法家.
⑤因北魏碑志艺术最有代表性,人们习称这种书体"魏碑"."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艺术的精品
2.绘画艺术成就
①魏晋南北朝的绘画,往往带有宗教色彩.
②三国时的曹不兴是我国佛像画的始祖.
③东晋顾恺之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画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
3.石窟艺术宝库
①魏晋以后,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寺遍布南北各地.
②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后来成为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4.音乐与舞蹈艺术
①直接从西域引进了《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异域传来的天竺乐,扶南乐,高丽乐等,也很流行.
②舞蹈在这一时期带有明显的民族融合色彩,有名的舞是《大面》和《城舞》.
③《大面》又称《兰陵王入阵曲》.《大面》舞对后世戏剧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

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刑罚适用原则的儒家化是如何体现的?

就法律内容而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以“礼法合流”为主要特点,确定了一系列反映儒家伦理精神的法律原则和制度,从而基本完成了中国传统法律儒家化的进程,为中华法系在隋唐时期的发展与最终成熟奠定了基础。

一、刑事方面 
1 、“ 八议 ” 、 “ 官当 ” 入律与 “ 准五服以制罪 
(1) “ 八议 ” 入律
所谓 “ 八议 ” ,是指八类人犯罪,依法享有免刑和减刑的规定,即 “ 议亲 ” 、 “ 议故 ” 、 “ 议贤 ” 、 “ 议能 ” 、 “ 议功 ” 、 “ 议贵 ” 、 “ 议勤 ” 、 “ 议宾 ” 。 这八类人指:皇帝宗室亲 戚(亲),皇帝故旧(故),德行卓著者(贤),才能过人者(能),有大功勋者(功),高级官员贵 族(贵),勤政突出者(勤),前朝皇室及其后裔(宾)。 “ 八议 ” 入律不仅维护了封建等级制,而且使礼律进一步融洽。
(2) “ 官当 ” 入律
“ 官当 ” 即官员若犯徒罪,允许其依法以官品与爵位抵罪,又称 “ 以官当徒 ” ,源于《晋律 》中的 “ 杂抵罪 ” 。官当制确立于南陈,为官吏享有特权提供了法律依据。
(3) “ 准五服以制罪 ”
“ 准五服以制罪 ” 的原则是: 服制愈近,即血缘关系越亲,以尊犯卑者,处刑愈轻;相反,处刑愈重。服制愈远,即血缘 关系疏远者,以尊犯卑,处刑相对加重;以卑犯尊,相对减轻。 “ 准五服以制罪 ” 使法律成 为 “ 峻礼教之防 ” 的工具,从而确立了后世法定亲(属)等(级)制度。
2、设立 “ 重罪十条 ”
北齐修律时,总结了历代统治经验,将严重危害封建国家利益与违背封建礼教的言行归纳为 十条,称为 “ 重罪十条 ” ,这十条是: “ 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恶逆 、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义、十曰内乱。 ” 犯此十种罪者,即使原应享有 “ 八议 ” 特权,其罪仍不赎不赦。 “ 重罪十条 ” 的设立使法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皇权,而且 进一步将礼与法律结合起来。隋唐直至明清,封建法典中规定的 “ 十恶 ” 即源于此。
3、刑罚制度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刑罚制度日趋规范,由奴隶制的旧五刑向封建制新五刑逐渐过渡。这一时 期刑罚制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1)族诛的废除与缘坐范围的缩小; (2)肉刑日趋减少,北齐最终废除宫刑; (3)酷刑日益减少; (4)流刑被定为减死之刑。
二、其他方面 
维护士族统治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法律的中心任务,上述刑法方面已有突出反映。其他方面也大致如此。
1、在官吏选任上实行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将选官之权由地方豪强收归中央,结合门第、德才和社 会舆论多方面考察,选才标准较前严密。将人品分为九品,在人才学分类上是一创新,对考 核人才,劝导风俗,鼓励奋发向上有积极作用。 
2、清议禁锢之科的设立 
这是庶族与士族斗争的产物。清议,即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依据,臧否人物。为官者一旦触犯清议,便会丢官免职,被禁锢乡里,不许再入仕。 
清议禁锢之科的设置从政治上来说是为了适应庶族遏制士族而设,但客观上也起到了维护 封 建家族关系,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作用。
3、在婚姻上强调士庶有别,良贱不婚 
士庶有别,良贱不婚,意在维护士族的特殊社会地位,巩固封建等级制度。

3. 从远古时代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制度和措施有哪些?

第一,中央集权,控制了大部分兵权,保证了皇权
第二,修长城,长城在唐朝之前几乎都是一道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利器
第三,全民皆兵,在战国到三国,这个策略一直使只有百来万的国家能够在战时拿出50-60万的部队来防御和进攻,尤其提现在对付外族,
第四,思想的普及,战国的孔孟或者汉武帝的推崇,使的儒学遍布各地,曾经部落才有的野蛮慢慢褪去,文明在高速发展
第五,法制的改革,战国多数国家都经历过改革,强化了国家,丰富了律法,使的古代社会的秩序得到了百姓的认知,认可
第六。丝绸之路,不多讲
反正太多了。。

从远古时代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制度和措施有哪些?

4. 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主要特点是:
 一、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南北文化差异很大)
 二、体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
 三、思想领域异常活跃;(佛教与反佛斗争激烈)
 四、 科技成果成就突出;(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等)

东汉晚期政治败坏,局势混乱.曹操与诸葛亮采用名家或法家的思想来恢复社会秩序.曹操提倡信赏必罚,主张法治.提出“用人唯才”的观念打破以门第或名教的标准.诸葛亮也提倡法治观念,入蜀后修明法制,执法公平.提出“治国之要,务在举贤”的主张以任才适用.他也重视军法,如街亭之战马谡违反军令而被斩,他也自贬三等.汉末魏初的名法思想为此后魏晋玄学思潮提供了基础,使名士基于政治黑暗将焦点由名法的具体问题转向玄学的抽象思辨. 经学方面,汉末郑玄之经学已甚受推崇.然而在魏晋之世,王肃继承父学而注经,其对经学的见解与郑玄不同,遂有郑、王两派互相驳难.曹魏末年,司马氏篡魏为晋.当时政治黑暗,知识份子之思想趋向反动、消沉而无出路.倾向曹氏者多是失势士子,采取清谈方式批评政治,主张自然.倾向司马氏者,则主张维持名教,使儒家作风渐起分化.因晋武帝为王肃外孙,遂被立为官学,一时黜郑申王,使王学成为宗主. 由于东晋统治者安于江南,不以恢复中原为意,门阀大族致力于南方的庄园经营.北方大族及大量汉族人口迁徙江南,使得江南的名士与渡江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自曹魏以来,中国的文学发展一直处于大步前进的时期,其中以东晋年间的文人最为著名.东晋出现了山水诗人谢灵运、田园诗人陶渊明等人,他们对旧体诗作出改革,为将来隋、唐的诗文盛世创造了前提条件.在社会生产上,北方的手工业技术与南方的技术相互融合,使东晋的手工业水平比西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南下的北方农民和土著农民辛勤劳动,开辟南方广大的山泽荒野,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促进了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南北朝的文学艺术更是有所发展,随着山水诗的出现,长期以来的以表现人物为主的绘画传统开始转变,山水景色也成为绘画的内容. 南朝还有不少以人物画著称的画家,也有人在团扇上画 出“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的山水.南齐谢赫撰著了 研究绘画理论的《古画品录》,而他所总结的“六法”,已 不仅限于人物画,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南朝书法也名家辈出.王羲之后裔、由陈入隋的僧人智永所写千字文,是今天能看到的南朝名迹.而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的作品都成为流传后世的经典之作.

5.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的主要特点是甚么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特点:魏士族制度贯穿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最具时代特征的政治制度,决定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门阀特色。士族制度形成于汉魏之际,西晋时得到巩固,东晋时达到鼎盛,南朝时逐渐衰落。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特点;一是江南迅速开发,中原相对停滞;二是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三是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四是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其中,江南经济赶上北方是最重要的特点。
民族关系特点:民族融合形成高潮。民族融合的过程,也就是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缔造过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这个过程的重要阶段。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民族融合加强,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潮流,加速了民族融合和封建化进程。至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的主要特点是甚么

6.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主要特点是:
 一、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南北文化差异很大)
 二、体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
 三、思想领域异常活跃;(佛教与反佛斗争激烈)
 四、 科技成果成就突出;(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等)

东汉晚期政治败坏,局势混乱.曹操与诸葛亮采用名家或法家的思想来恢复社会秩序.曹操提倡信赏必罚,主张法治.提出“用人唯才”的观念打破以门第或名教的标准.诸葛亮也提倡法治观念,入蜀后修明法制,执法公平.提出“治国之要,务在举贤”的主张以任才适用.他也重视军法,如街亭之战马谡违反军令而被斩,他也自贬三等.汉末魏初的名法思想为此后魏晋玄学思潮提供了基础,使名士基于政治黑暗将焦点由名法的具体问题转向玄学的抽象思辨. 经学方面,汉末郑玄之经学已甚受推崇.然而在魏晋之世,王肃继承父学而注经,其对经学的见解与郑玄不同,遂有郑、王两派互相驳难.曹魏末年,司马氏篡魏为晋.当时政治黑暗,知识份子之思想趋向反动、消沉而无出路.倾向曹氏者多是失势士子,采取清谈方式批评政治,主张自然.倾向司马氏者,则主张维持名教,使儒家作风渐起分化.因晋武帝为王肃外孙,遂被立为官学,一时黜郑申王,使王学成为宗主. 由于东晋统治者安于江南,不以恢复中原为意,门阀大族致力于南方的庄园经营.北方大族及大量汉族人口迁徙江南,使得江南的名士与渡江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自曹魏以来,中国的文学发展一直处于大步前进的时期,其中以东晋年间的文人最为著名.东晋出现了山水诗人谢灵运、田园诗人陶渊明等人,他们对旧体诗作出改革,为将来隋、唐的诗文盛世创造了前提条件.在社会生产上,北方的手工业技术与南方的技术相互融合,使东晋的手工业水平比西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南下的北方农民和土著农民辛勤劳动,开辟南方广大的山泽荒野,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促进了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南北朝的文学艺术更是有所发展,随着山水诗的出现,长期以来的以表现人物为主的绘画传统开始转变,山水景色也成为绘画的内容. 南朝还有不少以人物画著称的画家,也有人在团扇上画 出“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的山水.南齐谢赫撰著了 研究绘画理论的《古画品录》,而他所总结的“六法”,已 不仅限于人物画,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南朝书法也名家辈出.王羲之后裔、由陈入隋的僧人智永所写千字文,是今天能看到的南朝名迹.而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的作品都成为流传后世的经典之作.

7.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变迁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什么特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变迁反映了:
封建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但最终趋向统一。
从分裂的角度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长期分裂。这一时期,我国的朝代更替十分频繁,甚至出现十几个政权互相并立的局面,南北地区长期对峙。据统计,从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到589年隋朝灭陈共369年的时间里,中国大地上先后出现过30个大大小小的政权。其中分裂的时间长达319年,真正统一局面只不过几十年而已,可谓“小统一,大分裂”。从统一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虽然国家长期分裂,但其中也孕育的走向统一的历史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西晋曾经短暂统一全国,魏国、前秦、北魏、北周都曾经统一北方,东晋以后,南方地区长期统一。二是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北方经济的恢复,南北经济形态和经济实力差距逐渐缩小,为实现全国性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三是南方、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使南北方民族矛盾减少,也推动了全国的统一进程。
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南北朝后期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南方迅速得到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南北经济逐渐趋向平衡。由于长期受战乱的影响,大量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文化、技术和劳动。力,大大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开发,尤其是在三吴地区、洞庭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这里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与南方迅速得到开发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北方地区的经济经历了东汉末年和十六国两次大的破坏。但是,由于一些统治者的重视和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北方经济在经历战乱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例如曹魏政权推行重农政策和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新式灌溉工具翻车和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犁耕法的推广等,都对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此外,北方游牧经济和中原农耕经济两种生产方式的相互影响和借鉴,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总之,由于南方地区经济得到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大大缩小,加速和深化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结束长期的分裂战乱局面和建立统一政权奠定了经济基础。
民族融合形成又一次高潮,长江、黄河流域民族间差异逐步消失。
民族大融合的特色比较明显。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各民族优秀分子的共同创造;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既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又体现了各民族交流融合的特征。例如,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各族人民的农牧业生产经验。
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在秦汉文化和隋唐文化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是儒道释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使道教官方化,成为地主阶级的宗教。萧梁时期,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建立起了道教的神仙体系。二是佞佛与反佛斗争十分激烈。由于佛教教义宣扬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给老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出路,也适应了统治者麻痹人民思想、进行思想控制的需要,佛教一度十分盛行,在南北方的政治、经济领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也无不打上佛教影响的烙印。佛教兴盛的同时,又出现了反佛的思想,例如范缜的《神灭论》、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两次灭佛。
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精确计算,这一成果比西方早近一千年;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比较高的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变迁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什么特点

8.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什么政治特点?这一特点对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总的特征: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政治 经济 北方经济的破坏与恢复 江南经济的开发 士族庄园经济与寺院经济的发展 民族关系略文化特点是:1 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 2 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 3 思想领域异常活跃 4科技成果成就突出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特殊的时期,它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又由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决定而创立许多制度,具有鲜明时代特征。 
(1)士族制度贯穿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最具时代特征的政治制度,决定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官僚门阀特色。士族制度形成于汉魏之际,西晋时得到巩固,东晋时达到鼎盛,南朝时逐渐衰落。 
(2)两汉末年以来,战乱使流民和劳动力不足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利用国有荒地,解决流民和劳动力不足是这一时期经济制度的共同特点。曹操大规模推行屯田制,为魏蜀吴三国沿用,促进农业发展;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后被隋唐沿用,有利用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科学技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特点;一是江南迅速开发,中原相对停滞;二是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三是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四是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其中,江南经济赶上北方是最重要的特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甫移打下基础。一方面是江南经济的开发;另一方面是北方农业虽屡遭破坏,但总体还是在恢复和发展。江南经济开发从江东扩展到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其原因,一是北方大量人口南迁;二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三是一些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四是北方粟麦等旱田作物南移。北方农业恢复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一是研制新农具,推广新技术;二是兴修水利;三是开发边疆地区。 
(2)魏晋南北朝手工业,门类与秦汉基本一致,但品种更丰富,产量增加,技术有所进步,突出手工业部门有纺织业、矿冶业、制瓷业和造纸业。 
(3)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畸形发展,钱币衰落,布帛、谷物等实物货币盛行。但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这一时期对外贸易不逊于前代。 

民族融合形成高潮 
民族融合的过程,也就是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缔造过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这个过程的重要阶段。 
(1)三国时,诸葛亮治蜀,“和抚”南中地区各少数民族,发展当地经济。孙吴政权招降越族,增加人口,促进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2)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西晋时,出现了匈奴、鲜卑、羌、氐、羯等族大迁徒的局面。他们与汉族杂居,共同反抗西晋的压迫。 
(3)十六国时期,我国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十几个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展开混战,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民族间差异缩小,各族贵族割据势力削弱,北方出现民族融合趋势。 
(4)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民族融合加强,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潮流,加速了民族融合和封建化进程。至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希望对你有帮助o(∩_∩)o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