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的基本解释

2024-05-20 11:46

1. 中枢的基本解释

1. 事物系统中起中心主导作用的部分。如铁路中枢。2. 指以君主为首的中央统治机构;朝廷。3. 经穴名。属督脉,位于第十、十一胸椎棘突之间。

中枢的基本解释

2. 中枢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所属部位    7  中枢穴的定位    8  中枢穴的取法    9  中枢穴穴位解剖     9.1  层次解剖    9.2  穴区神经、血管     10  中枢穴的功效与作用    11  中枢穴主治病证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12.2  灸法     13  中枢穴的配伍    14  特效 ***     15  文献摘要    16  中枢穴研究进展     16.1  对食管壁的影响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中枢       1  拼音   zhōng shū
   2  英文参考   Zhōngshū GV7 [中国针灸学词典] 
  zhōngshū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V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U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中枢 汉语拼音 Zhongshu 罗马拼音 Chungshu 美国英译名 Middle Pivot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V7 日本 7 法  国 莫兰特氏 富耶氏 德国 LG7 英国 Gv7 美国  
  中枢为经穴名(Zhōngshū GV7)[1]。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属督脉[1]。中即中间,枢即枢纽,此穴在第十椎下,相当于脊柱中部之枢纽处,故名中枢[1]。中枢穴主要用于脊背、脾胃疾患等:如腰痛脊强,胃脘痛,食欲不振,呕吐,发热,黄疸,胃炎,肝炎,胆囊炎,视力减退,腹满,腰脊强痛,胃痛,不欲食,腹胀满,腰背疼痛,不能俯仰,发热恶寒,腰背痛,寒热,感冒,腰背神经痛,视神经衰弱等。
   4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中枢在第十椎节下间,俯而取之。
   5  穴名解   中即中间,枢即枢纽,此穴在第十椎下,相当于脊柱中部之枢纽处,故名中枢[1]。
  中,指方位而言。枢,有枢要之义。本穴位在脊椎第10椎节下间,近于脊柱中部,为躯体转动之枢纽,故以为名。与脊中、悬枢名义略同,功用亦同。其或取脊中之“中”字及悬枢之“枢”字,而名之为中枢也。[2]
   6  所属部位   胸椎[3]
   7  中枢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中枢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0胸椎棘下凹陷中[4]。
  中枢穴位于背部,第十、十一胸椎棘突之间[5]。
  中枢穴位于脊柱区,后正中线上,第十胸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伏卧取穴[1]。
  
  中枢穴在督脉的位置
  
  中枢穴在胸椎的位置
  
  中枢穴在胸椎的位置
  
  中枢穴在胸椎的位置(肌肉)
  
  中枢穴在胸椎的位置(骨骼)
   8  中枢穴的取法   俯伏或俯卧,于后正中线,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中枢穴位于脊柱区,后正中线上,第十胸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伏卧取穴[1]。
  俯伏坐位或俯卧位,先取约与两肩胛骨下角平齐的第7胸椎棘突,再向下摸3个胸椎棘突,于下方凹陷中取穴[6]。
  快速取穴:两侧肩胛下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处向下推3个椎体,其下缘凹陷处即是中枢穴[7]。
   9  中枢穴穴位解剖   中枢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十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9.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1]。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8]。
   9.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胸神经后支和肋间后动脉背侧支分布[8]。
  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十肋间动脉后支[5]。
   10  中枢穴的功效与作用   中枢穴具有健脾利湿、清热止痛的功效。
  中枢穴有强腰补肾、和胃止痛作用[1]。
  中枢穴有健脾利湿、清热止痛之功[2]。
   11  中枢穴主治病证   中枢穴主要用于脊背、脾胃疾患等:如腰痛脊强,胃脘痛,食欲不振,呕吐,发热,黄疸,胃炎,肝炎,胆囊炎,视力减退,腹满,腰脊强痛,胃痛,不欲食,腹胀满,腰背疼痛,不能俯仰,发热恶寒,腰背痛,寒热,感冒,腰背神经痛,视神经衰弱等。
  中枢穴主要用于脊背、脾胃疾患等:如腰痛脊强;胃脘痛、食欲不振、呕吐;发热、黄疸、胃炎、肝炎、胆囊炎及视力减退等[1]。
  中枢穴主治黄疽、呕吐、腹满、腰脊强痛[8]。
  中枢穴主治胃痛,呕吐,不欲食,腹胀满;黄疸;腰背疼痛,不能俯仰;发热恶寒[6]。
  中枢穴主治胃痛,呕吐,腹胀满,黄疸,腰背痛;以及肝炎,胆囊炎等[5]。
  腰背疼痛,胃痛,呕吐,腹满,食欲不振,黄疸,寒热,感冒,腰背神经痛,视神经衰弱。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一般针尖斜向上斜刺0.5~1.0寸[1][5]。
  向上微斜刺0.5~1寸[8]。
  斜刺0.5~1寸[6],局部有酸胀感[6],深刺时有触电感向两下肢放散[6]。
  注意:中枢穴不宜针刺过深,以防损伤脊髓[6]。
  刺椎间腧穴有麻电感时应立即拔针或停止深刺[9]。
   12.2  灸法   可灸[1][6]。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5]。
   13  中枢穴的配伍   中枢穴配脊中、悬枢、至阳、筋缩、足三里治消化系统疾患[1]。
  中枢穴配脊中、命门治小儿腰以下软瘫[1]。
  中枢配天突,有温阳行气,活血散瘀的作用,主治背与心相控而痛,胸闷气急。
  中枢配脊中、命门,治下肢瘫痪[6]。
  中枢配中脘、足三里,有理气和中,散寒止痛的作用。治腹满不欲食[6]、胸腹冷痛。
   14  特效 ***    常按揉中枢穴,可治腰背疼痛、呕吐、腹胀、胃痛、食欲不振等脾胃疾病[7]。
   15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
  《备急千金要方》:眼暗,灸大椎下,数节第十当脊中,安灸二百壮,惟多为佳,至验。
  《类经图翼》:一传云此穴能退热进饮食,可灸三壮,常用常效,未见佝偻。
   16  中枢穴研究进展    16.1  对食管壁的影响   针刺中枢可使食管蠕动减弱,明显提高其黏膜皱襞的显影效果[6]。

3. 中枢的介绍

中枢,指事物中起主导作用的部分。共有四层意思:天体中心、中央政府、兵部、脑部神经等。语出汉扬雄 《太玄·周》:“植中枢,周无隅。” 范望注:“正午为中,枢立则运,言二极相当,为天杠抽运。”

中枢的介绍

4. 中枢是什么

1. 事物系统中起中心主导作用的部分。
如铁路中枢。
2. 指以君主为首的中央统治机构;朝廷。
3. 经穴名。属督脉,位于第十、十一胸椎棘突之间。

5. 中枢运行机制指什么

您好,中枢机制,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在情绪发生和变化中的活动规律。如一无论大脑皮层或皮层下部位,还是下丘脑或边缘系统,这些部位的特定活动规律都与情绪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有关。心理学家确信,大脑皮层是情绪最高调节和控制的机构。【摘要】
中枢运行机制指什么【提问】
您好,中枢机制,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在情绪发生和变化中的活动规律。如一无论大脑皮层或皮层下部位,还是下丘脑或边缘系统,这些部位的特定活动规律都与情绪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有关。心理学家确信,大脑皮层是情绪最高调节和控制的机构。【回答】

中枢运行机制指什么

6. 中枢机构指的是什么

 中枢机构就是领导机构. 领导机构,亦称“首脑机构”、“中枢机构”。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统辖全局的指挥中枢和决策核心。主要职责是制定政府的总目标和长远规划,颁布大政方针和政策,并对所辖区域的行政工作进行统一指挥与协调。
     
   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过程   1、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
   2、西汉:汉武帝削弱宰相的权力,形成内外朝。
   3、隋唐: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4、北宋:相权一分为三,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5、元朝:中书省掌管行政权,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掌管监察。
   6、明朝: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立内阁。
   7、清朝初期: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帝设立南书房,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雍正帝设军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