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价格是怎样形成的?

2024-05-18 15:37

1. 农产品价格是怎样形成的?

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农产品的成本:由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构成。固定成本不随产量或销量的变化而发生明显变化,如机器、厂房、折旧、取暖、照明、保险费和管理人员工资等费用。固定成本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但如果平摊到单位产品中,它将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变动成本随产量或销量变化而发生直接的变化,包括原材料、外购半成品、工人工资、包装材料和销售等方面的支出。单位变动成本在短期内是稳定的。两者加总,会出现随着产量提高,单位总成本会降低。农产品价格至少应包括总成本。农产品成本是价格的最低界限,如果按照这个数额销售农产品,那么农民出售农产品所获得的收人仅能补偿农产品成本消耗,并不能获得农业经营利润。(2) 利润:农产品销售价格只有局于成本,农民才有利润所得。

农产品价格是怎样形成的?

2. 生产价格的农产品

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产品生产者出售农产品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及幅度的相对数。该指数可以客观反映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水平和结构变动情况,满足农业与国民经济核算需要。其中某代表品生产价格指数是通过对全部有出售该产品行为的调查单位的个体指数进行几何平均求得的,大、中、小类价格指数是通过对其所属的类(或代表品)的价格指数进行加权平均求得的。季度累计价格指数的计算方法与分季指数的计算方法相同。

3. 农产品的价格制定可分为

(一)利用消费者心理定价
对于大众化、没有经过加工的一般农产品,尤其是自家消费的农产品,消费者一般存在实惠心理,一斤蔬菜定价0.9元,远比定价1元要吸引人,所以这类农产品定价最好不要超过整数,1.8、1.9元比定价2元要好卖得多。对于粗加工农产品,消费者存在“一分价钱一分货”心理,消费者认为单价为2.1元的商品比单价为2元的商品质量要好,这类商品就不要采取薄利多销方法。不过,企业对这类商品一定要把好质量关,让消费者认为多掏一毛钱值得。因为,消费者一般是重复购买,并且是买几种牌子进行比较,因此经营者要搞出质量差异,否则,价格比别人高,质量却不如别人,消费者就不会买账。市场上乌江榨菜价位比其他厂家要高,但仍然卖得好,原因是它确实比其他品牌榨菜好吃。
对于作为送礼用途的农产品价格要适当高一些,因为价格太低,消费者会认为拿不出手,但价格太高,消费者会认为不值得,将寻找其他礼品替代。
(二)农产品分档定价
一般来讲,同档次的农产品价格要与竞争对手价格保持一致,定价时以竞争对手价格为主要依据。根据本产品竞争能力,同时推出另外一种规格产品,质量稍微好一些,价位稍高一点,这样消费者选择低价位时,你的农产品可能被选中,当顾客选择高价位时,你的农产品也可能被选中。
(三)随行就市定价
一般农产品差别不是很大,价格太高消费者会嫌贵,价格太低消费者会产生怀疑心理,因此经营者可以把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同行业平均价格水平上,这种定价方法比较保险。
(四)先低后高定价
对于刚刚进入市场的新产品,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一定市场份额,前期可以低价位进入,但这种产品需求弹性必须较大,消费者对产品价格反应敏感,低价能够刺激需求量增多,当低价赢得消费者、产品已经深入人心时,可适当找机会提价,如物价普遍上涨、遇到国家上调工资时。
(五)取脂定价
取脂定价策略是指新产品进入市场后,为能在短时间内把开发新产品的投资和预定利润迅速收回,经营者有意识把产品价格定得远远高于成本。采取高价策略,要有支持高价的特性,如营养更丰富、产品食用更安全,符合绿色环保理念。采用这一策略的经营者促销产品,要能显示出商品的高品质、高附加值,同时其实施往往要配合以强大宣传攻势,将产品推向市场,使消费者尽快认识新产品,在短时间内形成强烈需求欲望和购买动机。
(六)让顾客自己定价
给予对方信任,对方将给予你更大信任。在可以讨价还价场所,尊重消费者,让顾客给出产品价格,这时消费者一般会客观报价,基本与市场价格持平,有时为报以信任,给出的价格还高于你自己的定价。
(七)形象定价
一枝枝鲜花单独销售可能不太值钱,但是把它装进透明好看的花瓶里,视觉上会给人带来愉悦的享受,因此鲜花伴随着花瓶一起出售,价位就会稍微偏高,顾客购买欲望也愈加强烈。
(八)分部位定价
将农产品分拆为几部分分别定价。比如,整鸡价钱较便宜,可将整鸡分部位分别定价,如分成鸡腿、鸡爪、鸡心来卖;把猪肉分等级深加工上市,把猪皮、猪毛、肥膘、猪骨等卖给不同厂家单独加工,如此便能大大增加收入。

农产品的价格制定可分为

4. 农产品市场价格如何稳?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3年01月13日 09 版) 
 
  对鲜活及小宗农产品市场关注的人多,关心的人少,评头论足的多,理性分析的少;缺乏持续跟踪研究,对“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供求失衡缺乏预判。

  构建促进鲜活及小宗农产品市场稳定的长效机制,整体制度构想包括健全“五个制度”和“一个体系”。

  近年来,以大白菜为代表的部分鲜活农产品和以葱姜蒜为代表的小宗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频现,对产业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产生不利影响。构建促进鲜活及小宗农产品市场稳定的长效机制,需统筹考虑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尽快建立健全鲜活及小宗农产品支持、服务和调控政策体系。

  健全信息监测统计制度。搞准“数”的问题,是发挥市场功能的基础,也是政府科学调控的基础。从监测环节来看,要覆盖生产、批发、零售不同环节;从监测内容看,要监测生产、消费、进出口、库存、价格及交易量、成本收益6个核心指标;从监测队伍看,要建立基点县调查户、定点市场信息员、调查员队伍;从采集规范看,要建立权威、统一的信息采集标准,实现各行业各部门数据的可比性、可用性。

  健全市场分析预警制度。鲜活及小宗农产品市场关注的人多,关心的人少,评头论足的多,理性分析的少;缺乏持续跟踪研究,对“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供求失衡缺乏预判。要逐步建立完善鲜活及小宗农产品市场分析预警制度,做好产销形势研判,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在队伍建设上,依托主产区地方政府及行业协会建立重要品种分析师队伍;在分析内容上,要做好供求预测、趋势评估等工作,探索分品种、分区域的供需平衡表制度。

  健全市场运行调控制度。鲜活及小宗农产品消费相对稳定,价格的大幅波动主要源于种植面积、异常天气及集中上市等因素造成的生产供应量波动。应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完善鲜活及小宗农产品市场运行调控制度。要探索建立市场调控目录制度,明确价格干预措施和启动机制,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价格调节基金的作用,减缓价格异常波动对农民生产造成的冲击。要根据大中城市鲜活农产品消费情况,确定重点品种最低保有量,提高大中城市农产品自给能力。要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

  健全市场信息服务制度。要尽快探索建立面向主产区农户(重点是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经纪人)提供定向信息服务的生产者信息服务系统,采集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及发改、商务、气象等部门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及时推送入户。同时,要建立全国性的鲜活及小宗农产品信息统一发布平台,逐步形成重大信息权威发布制度。

  健全生产者经营能力培育制度。抓经营要培育农户主体,只有作为市场供应一方的生产者懂经营、会经营,农产品市场才会更加成熟,市场的波动才会减少。应加快制定生产者经营能力提升规划,重点是提升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经纪人这三类生产者获取信息、树立品牌、直销配送和田头窖储4方面经营能力。同时,要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组织与流通企业、学校、酒店等终端用户对接,稳定产销关系。

  健全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产地市场是农民销售农产品的第一场所、获取信息的第一渠道和农产品流通的第一环节。但目前我国产地市场总体发展严重滞后,应围绕主产区构建国家级专业产地市场、区域性产地市场、农村田头市场3个层次的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实现农产品“存得住、运得出、卖得掉、赚得到”。

  (作者为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

5. 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1.产品跌价原因复杂造成产品跌价原因很多,有市场的、社会的,也有经营者本身的原因,归纳起来影响产品跌价的因素有:(1)经营者生产能力过剩,但又不能通过产品改进和加强销售工作扩大销售,只能考虑采取跌价措施。(2)在竞争压力下,迫使经营者通过降价来扩大市场份额。(3)经营者生产成本比其他竞争对手低。(4)竞争对手采取降价措施。(5)产品需求弹性大,降低价格可以扩大需求量。(6)经济形势。在通货紧缩形势下,市值上升,价格总水平下降,应当采取降价措施。

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6. 我国应如何稳定农产品价格?

以粮食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近来涨势迅猛。从现货价到期货价,都是“涨声一片”。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除了天灾因素,就近期而言,流动性过剩因素所占比重更大。

流动性过剩所表现出来的突出特征,首先是美联储“放水”引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预计,美联储量化宽松规模或在20000亿美元左右,过量的货币追逐有限的资产,从而导致国际以及我国国内资源类商品以及农产品价格的快速上升和收益率的持续下降,即所谓的资产泡沫。其次是银行机构资金来源充裕,存款增速大大快于贷款速度。央行《2010年三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显示,前三季度人民币存款累计增加10.32万亿元,消除季节因素后的存款季环比折年率为22.4%,分别比二季度末和上年末上升3和1.5个百分点。还有,就是货币增长率超过了gdp增长率。

流动性过剩的主要祸根,在于国际热钱的涌入。这些违规流入的热钱,多采取“蚂蚁搬家”方式,主要包括加工和转口贸易、外资、服务贸易和个人渠道。部分外商投资企业虚构用途将资本金结汇后进入农产品市场,还有部分银行主动配合或顺应客户需求,打外汇管理政策的擦边球。数据显示,今年9月,我国外贸顺差收窄至168.8亿美元,当月fdi为83.84亿美元,同比增6.1%。但9月新增外汇占款2895.65亿元,较8月环比增19.19%,创下年内新高。而国家外汇管理局10月27日公布的另一数据显示,9月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284亿美元,延续了7月和8月250亿美元以上的顺差规模。与此同时,截至今年10月底,外汇管理部门共查实各类外汇违规案件197起,累计涉案金额73.4亿美元,已立案和处罚违规案件178起。这些数字表明,三季度以来特别是9月以来,跨境资金在大量流入我国境内。

所以,要遏制农产品价格上涨,必须采取治本措施。首先,要一改目前央行不仅调控货币供应量及利率并且还调控新增信贷规模的政策举措,在货币政策操作上,可考虑年底之前暂不加息,货币政策调控主要采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其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形成双向波动态势,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只要是人民币汇率弹性区间的均值保持基本稳定,但底部在不断抬高,就不必理会美国与欧洲的施压。再次,加强对热钱的有效控制和打击。10月28日,国家外汇管理局通报了今年2月至10月打击热钱专项行动中查处的案件数和涉及资金数,9家银行分支机构外汇业务违规。在今年余下的两个月里,外汇管理部门应以进出口核销改革为重点,继续推动贸易便利化,有序推进资本项目管理改革,继续运用汇率、利率等价格机制合理引导,保持对国际热钱流动的高压打击态势,防止其战略做空我国市场,维护我国涉外经济金融安全。

此外,当然还要统筹抓好当前粮食以及“菜篮子”产品的生产,促进粮食、蔬菜流通快速发展,确保农产品市场的有效供应。同时严格整顿农产品市场秩序,打击那些对农产品囤积居奇、倒买倒卖的违法行为,切实加强大宗农产品中远期交易市场监管,禁止非法期货交易,坚决取缔存在市场主办者入市操纵价格、挪用保证金等行为的大宗农产品中远期交易市场。

7. 农产品定价目标是什么?

商品价格不是漫无边际地随意波动的。定价目标就是人们进行商品定价时要达到的主要目的,它是确定定价策略和定价方法的依据。
(1)以维持生存为目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农户将维持生存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那么人们就会选择降低产品价格,即价格只要能弥补可变成本和部分固定成本。
(2)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许多经营者都喜欢制定高价格来快速取得市场利润,但这应该是你推出新产品的时候,而且这个价格应该让消费者感到物有所值。
(3)以销售增长率最大化为目标。一般情况下,销售额越大,单位成本就越低,经营者的利润也就越高。这样的农户一般可以采取低价格来吸引对价格敏感的顾客。
(4)以产品高质量来提高产品价格。现实中农产品经营者可以通过名、优、特、新产品的生产来获得高价格和高的赢利。
(5)以市场份额为目标。在竞争性市场上,农户和生产经营者用保持和增加市场份额作为定价目标,有利于参与竞争。
(6)以适应竞争为目标。大多数经营者对于竞争者的价格都十分敏感,在定价之前,做认真的比较,并主要以对市场有决定影响的竞争者的价格作为定价基础。
(7)以稳定价格为目标。在市场竞争和供求关系比较正常的情况下,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价格竞争,保持生产的稳定,以求稳固地占领市场,经营者常常以保持价格稳定为目标。

农产品定价目标是什么?

8. 农产品价格的价格管理

在不少国家,政府对重要农产品价格的管理着重于保护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如有的在市场农产品供过于求时由政府收购和组织储备,或对减少种植面积的农户给予奖励,以减少农产品的数量,使价格不致下降过多;有的对农产品出口实行价格补贴政策,以利市场竞争;有的运用关税手段抵制其他国家低价农产品的倾销等。在农产品不足的国家,政府还常通过多种手段,如放出储备、由国家统一收购后以较低价格供应市场,或从国外进口农产品等,以防止农产品价格上涨过快,从而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并保持社会安定。政府对农产品价格的管理不论在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国家,都受客观的价值规律的制约。许多措施一般都需由国家财政提供资金。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后,对属于统购、派购范围的重要农产品实行由国家统一规定或由国家指导规定的计划价格。1985年改革统购、派购制度为合同定购制度与市场收购后,实行计划价格的只限于粮食、棉花和油料等少数重要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制度的农产品,可由政府与农民协商定价;或由国家定价,与农民协商定购数量。此项制度正在进一步完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