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银行的利率风险

2024-05-20 01:50

1. 如何分析银行的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计量的方法为久期分析法。通过对上交所 部分国债数据以及我国莱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实际数据的分析证明我国商业 银行运用久期模篓l对利率风险进行测量是可行的

如何分析银行的利率风险

2.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定义

  所谓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就是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 会计核算错误或会计信息提供失误而导致的决策失误,以及因为主客观条件恶化或其他情况,使金融机构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从银行会计的一般原则认识银行会计风险:
  1.从真实性原则分析:一是会计账务处理失真,不少基层行为了追求部门利益或隐瞒经营问题,私设账外账,“放贷收息”,假造会计凭证,乱用会计科目,乱摊成本,编造虚假报表,擅自违规调表调账,将会计工作作为其掩盖违规经营和虚报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的工具;二是信息披露不全面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例如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的会计科目设置没有考虑拆放同业的风险因素拆放(存放)同业科目,因而不能真实反映这类资产的风险情况;又如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代理业务,支付服务及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发展迅速,但各行对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信息披露无论从量上还是从质上衡量普遍不理想,不少国有银行或有业务仅停留在表外附注笼统反映阶段,透明度差,风险性强,信息失真严重;三是贷款核算没能真实反映信贷资产状况。目前银行业贷款账仍多按“一遍两呆”分类法进行科目设置,难以反映贷款质量,风险的真实状况。给某些银行采取贷款到期重办理借据,以新还旧的违规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留下了贷款事故隐患。
  2.从谨慎原则分析:一是表内应收利息核算期限过长,应收利息的核算年限97年以前是三年,97年、98年分别改为二年和一年,2000年由一年改为半年,而国外普遍只有三个月。在我国企业经济效益普遍较差,付息能力较低的现实情况下,应收未收利息挂账时间过长造成了银行利息收入大幅虚增,由此银行额外承担了大量税金和利润上交,(又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普遍不足)因而银行只好用吸收的存款垫付税金。这种搞超额分配,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二是巨额银行贷款呆账积重难返,无法核销,导致银行风险高度集中,危机四伏。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在目前我国银行贷款呆账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提取呆账准备金,对已造成银行贷款损失来讲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2)已造成实际损失的呆账,却因手续繁琐,条件严格,难以分期摊销,同时银行在利润指标的压力下普遍对打消呆账存有顾虑,从而导致呆账日积月累,风险得不到及时化解。日韩等国不良贷款长期积累导致银行倒闭的事实充分说明,不良贷款必须及时处理,否则任其沉淀,后患无穷。
  3.从相关性原则分析:目前我国有商业银行的会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三者组成。从这三种报表的构成看,似乎应能满足各方对银行会计信息的需求,但实际上,这套会计报表不能完全反映银行当前经营上的“账款”不符的现象,使报表使用者难以据此准确判断银行的实际经营状况和风险水平。同时,目前的银行会计信息的采集过于注重对外的宏观会计信息,而对内向型的微观会计信息分析,反映不足;注重静态的,过去式的信息,而忽视动态联系的、尤其是可供预测的会计信息,从而造成会计信息相关性不强,使用价值不高,难以满足银行管理部门加强内部管理,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
  4.从重要性原则分析目前银行会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财务成果的形成没有得到充分揭示,如利润中包含多少应收款成分,应收款项的质量状况如何,是否形成虚假收入等披露不够;
  (2)筹资渠道没有充分揭示,如银行经营的负债项目多少来源于合理的筹资,有多少是依靠高成本筹资(如拆入资金),筹资成本与筹资活动是否匹配等;
  (3)代管物品及抵押财产没有充分揭示。代管物品及抵押财产是银行在某经营期间所拥有的一种物质保障,它可以用来抵御经营风险。而我国大多银行对自己所拥有的这种保障没有很好利用,一方面表现为对抵押物缺乏了解,甚至不清楚担保物的性质、价值、现状;另一方面表现为对担保物的担保时间、担保时效了解甚少,相当多的担保因时效过期而失去保证作用。
  

3. 如何加强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第一部分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内涵
一、商业银行风险的界定  
1895年美国学者海民斯在其所著的《Risk as Aneconomic Fac-tor》一书中将“风险”定义为:“风险一词在经济学中和其它学术领域中,并无任何技术上的内容,它意味着损害的可能性。某种行为能否产生有害的后果应以其不确定性界定,如果某行为具有不确定性时,其行为就反映了风险的负担。”可以说,风险是指引起损失产生的不确定性(或者说可能性)。风险具有两大要素:损失和不确定性(可能性),排除了损失不可能存在和损失必然发生这两种情况。损失出现的概率是大于0、小于1。 
现代商业银行主要指经营存款和对工商业发放短期贷款业务为主的银行。它创造了绝大多数的存款货币,其贷款资产占了各国金融资产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在我国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资产占有绝对优势,对国家的经济影响巨大,风险也就相当突出。
1、商业银行的风险的特点
由于商业银行经营商品——货币的特殊性和其经营管理的特殊性,商业银行的风险具有与一般风险所不同的特征。
①商业银行风险内涵的独特性
一般的工商企业的风险一般可界定为资产损失的可能性,或者说经营亏损的可能性。而商业银行作为信用型企业,对风险的界定要宽得多。资金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丧失或损失的可能性都应界定为风险。如果银行的贷款本息不能按期偿还,遭受损失,从而影响客户提存和贷款资金的供给,就会影响银行的发展和生存。如果银行的资金缺乏流动性,即缺乏保持及时支付客户全部应付款项的能力,商业银行就面临着倒闭的噩运。信用是银行的命根子,信用丧失的可能性是商业银行绝不可轻视的风险。
②商业银行风险来源的二重性
商业银行风险来自多方面,在其存贷业务活动中和其他业务活动中部蕴藏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从大的方面来讲,商业银行间接生产的性质决定了其风险来源的二重性。风险一方面来自银行内部管理状况,经营管理不善导致管理成本过高或资金损失的可能性是内部风险。风险另一方面来自与其发生信用经费的对象——客户。客户生产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失败带来的贷款和利息损失是外部风险。
 ③商业银行风险的双重效应
商业银行经营活动是货币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连接着借贷双方。通过信用链和支付链,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影响力很强。市场变化风云莫测,一家银行一旦出现危机,不仅影响自身的安全,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将对客户、有业务联系的银行乃至整个社会产生破坏性作用。现代各国大都已将银行业的安全、稳健运行视作国家安全的高度来对待。
于是,商业银行风险可界定为: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自身与客户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其实际经营状况与预期经营状况产生一定的偏差,从而该商业银行资金的效益性或者安全性或者流动性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2、商业银行风险的分类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1997年9月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类风险如下:
①信用风险
贷款是银行的主要活动。贷款活动要求银行对借款人的信用水平作出判断。这些判断并非总是正确的,借款人的信用水平也可能因各种原因而下降。银行总是面临交易对象无法履约而损失贷款的风险即信用风险。
②国家风险
银行在进行国际信贷业务时,除一般贷款业务中产生的信用风险外,还面临着国家风险。所谓国家风险是指与借款人所在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方面有关的风险。当向外国政府或政府机构贷款时,由于这种贷款一般没有担保,国家风险便最明显。
③市场风险
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动,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都会面临遭受损失的风险。这类风险在银行的交易活动中最为明显,不管它们是与债务和股本工具有关,还是与外汇或商品头寸有关。市场风险的一个具体内容是外汇风险。银行作为外汇市场的造市者向客户公布牌价并持有各类币种的敞口头寸。在汇率波动剧烈时,外汇业务内在风险特别是外汇敞口头寸风险会增大。
④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银行的财务状况在利率出现不利的波动时面对的风险。这种风险不仅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也会影响其资产,负债和表外金融工具的经济价值。
⑤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即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其信用和盈利水平。在极端情况下,流动性不足会使银行资不抵债。
⑥操作风险
最重大的操作风险在于内部控制及治理机制的失效。这种失效状态可能因失误、欺诈、未能及时作出反应而导致银行财务损失,或使银行的利益在其他方面受损失,如银行交易员、信贷员、其他工作人员越权或从事职业道德不允许的或风险过高的业务。操作风险的其他方面包括信息技术系统的重大失效或诸如火灾和其他灾难等事件。
⑦法律风险
商业银行要承受不同形式的法律风险。包括因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和文件而造成同预计情况相比资产价值下降或负债加大的风险。同时,现有法律可能无法解决与商业银行有关的法律问题:有关某一商业银行的法庭案例可能对整个商业银行业务产生更广泛的影响,从而增加该行本身乃至所有商业银行的成本,相关法律有可能发生变化。在开拓新业务时,或交易对象的法律权力未能界定时,商业银行尤其容易受法律风险的影响。
⑧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产生于操作上的失误,违反了有关法律和其他问题。声誉风险对商业银行危害极大,因为银行的业务性质要求它能够维持存款人、贷款人和整个市场的信心。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概念
1、风险管理的概念
著名的风险管理专家廉姆斯和汉斯给风险管理作了如下的定义:“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管理的目的与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一致的,通过对企业各种业务活动和资源的计划、安排和控制,尽力减少各种具有负作用的不确定事件的影响。风险管理还可理解为在意外损失发生后,企业为了恢复财务上的稳定性和营业上的活力对所需资源的有效利用,或以固定的费用使长期风险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2、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概念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分析、风险预测、风险控制等方法,预防、回避、排除或者转移经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的安全。它有两方面涵义:一是收益一定条件下的风险最小化;二是风险一定条件下的收益最大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这两个基本目标(收益目标和安全目标)与其经营目标是一致的。
由于商业银行的风险具有隐蔽性和不可预测性,主要依靠商业银行自身的管理,因此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比一般的风险管理难度更大。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银行的各项业务。各个不同的业务部门控制风险的具体做法不同、重点也不同,但是从整个银行的总体来看,其目标是一致的,即寻求最优的风险——收益组合的过程。换句话说,其目标归根到底是保证商业银行“三性”(即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原则的实施,以相对较小的风险获取较大的盈利。



第二部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较晚。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虽有所改进,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和改革开放的进展来看,我国商业银行正在和将要面临以下难题:
1.资产质量不高。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利益驱动、缺乏自我约束和内控机制、政府行政干预以及宏观政策调整等内外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的相当一部分资产已经或将要成为呆帐或坏帐而丧失收益甚至本金。
2.贷款难以收回。尽管《公司法》、《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等法律法规已经颁布实施,但是银行仍面临着企业不愿或不能偿还银行贷款,使银行承担较大的贷款无法收回的风险。
3.市场化风险加大。我国的金融市场已发展到一定规模,银行的资金筹集和运用已经开始市场化,这会使银行面临资金流动性或支付危机的风险。例如,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可以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资金流动性管理,但由于市场不完善和商业银行拆借行为的不规范,可能导致资金流动性或支付能力的危机。
4.汇率及其他金融衍生品交易风险日益增大。随着各商业银行外汇业务和外汇交易的不断扩大,其面临的汇率波动也日益增大。同时,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商业银行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涉入使其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
5.利率风险加大。随着资金融通的不断市场化和中央银行对利率调控手段的运用,利率变化的频率和幅度会进一步加快和扩大,从而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也将进一步增大。
    6.金融犯罪案件屡发不断,影响极大。犯罪种类和手段日益多样,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影响也不断扩大,尤其是由于银行内部原因造成的金融欺诈和盗窃案件,使银行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形成以上难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由于缺乏严格的内部控制所致,有的是由外部客观因素形成的;有的是内生可控的,有的是外生不可控的。因此,商业银行应着眼于内部风险控制,结合考虑外部监控因素来设计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



第三部分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应包括六个子系统:风险监管的信息流通和政策协调系统、商业银行体系的风险预防系统、风险预测系统、风险评估系统、风险预警系统、风险处理系统。
90年代以来,BCCI(国际同业信贷银行)、巴林、大和等国际大银行的失败以及近几年来我国银行风险事件的屡发不断,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商业银行应当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加强内部监控,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所谓“硬件”,即硬体面规划,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设计。所谓“软件”,即软体面规划,是指银行经营管理人员对各项规章制度的认识和态度,以及有关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的硬体面和软体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一、体面规划——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组织设计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的设计,包括下列三个因素:策略、组织设计和奖赏制度。如果将商业银行的任何一个业务行为都视为一种“投资”,其风险管理战略则可视为投资策略,它将取决于投资态度(即投资策略哲学),并连带影响其组织设计与奖赏制度(从
表1可看出三者的关系)。
 表1     投资目的与硬体面的配合
 目的   避险   牟利 
策略 被动,一般是部分避险甚至完全避险 主动、可以说是过度避险 
组织设计 中央集权 地方或部门分权 
奖赏制度 投资分析交易人员中(高)底薪、底(或零) 投资分析交易人员中(低)底薪 
绩效奖和退休金   高绩效奖和退休金 


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结构应按照有效经营的原则进行设置,其特征应能充分体现风险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与国内金融体制相对应、以及适应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为使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化、制度化,银行可根据风险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种类进行科学合理的内部组织结构设置,从而形成一套风险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除了实施一系列的管理程序和处理办法以外,还必须在银行内部的组织设置上有合理的安排。具体说,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制通常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科学的组织安排,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如商业银行内部应设有各种灵活高效的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职能是与内部审计部门、数据统计部门、业务操作部门密切配合、全面地搜集、处理有关信息,系统地进行风险识别、分析、估价及控制,从而严格监控自我运作状况,做到自我约束、自求平衡,以便快速适应金融环境的变化,降低经营风险,大大提高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其次是合理设置业务部门,在最基本的部门设置上要体现防范风险的思想。银行的每一笔业务都不能由某一个部门单独完成,以信贷风险管理为例的信贷业务一般分两个部门完成:信贷管理部和信贷业务部截然分开,管理人员不与客户直接联系,只负责贷款的审批与管理,而贷款前期评估和贷款发放则由业务部门的人员完成。第三是严格遵循风险管理程序,使风险管理数量化、具体化和制度化。如美国花旗银行设立的风险管理的12个指标很值得我国商业银行借鉴,这12个指标分别是风险指标、工业状况指标、界限指标、产品状况指标、全球房地产信息指标、国家风险指标、对方风险指标、附带风险指标、价格风险指标、兑现风险指标、权益风险指标、证券承销风险指标。这些灵敏度很高的风险管理指标实现了银行的科学管理和稳健经营,推动了银行的规范化发展。
1.管理结构的设计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的组织结构设置与银行决策体系和管理体系的分层在逻辑上是一致的,一般银行制定的决策分为发展战略决策、经营管理决策和业务发展决策三个层次,其制定决策和从事管理的组织结构也分为决策最高层的董事会和下设的各种委员会、总经理、总经理领导下的业务部门经理三个层次。其对风险的分类及其规范化管理,如表2所示。
    表2    风险分类和规范化管理
风险 阶层 风险管理方式 管理部门 
信用风险 Ⅲ/Ⅱ 客户密集型风险管理 信贷业务部门、信贷审查部门、融资计划部门 
流动性风险  Ⅲ/Ⅱ 专门部门集中型风险管理 营业部、资金部、海外部 
利率风险 Ⅱ/Ⅰ 经营战略型风险管理 资金部、计划部 
汇率风险 Ⅲ/Ⅱ 不同金融工具和不同币种风险管理 海外部、资金部 
投资风险 Ⅱ/Ⅰ 专门部门集中型风险管理 资金部、证券部、计划部 
事务处理风险 Ⅲ 业务密集型风险管理 营业部、稽核部 
经营风险 Ⅰ 经营战略型风险管理 计划部、人事部、调研部等 
政策性风险 Ⅰ 经营战略型风险管理 计划部、调研部 


 注:I=发展战略决策层, Ⅱ=经营管理决策层, Ⅲ=业务发展决策层
上表围绕风险管理和经营管理的关系,确定风险管理中的相应管理机构,体现了银行风险管理体制中组织结构的对应关系,明确了风险管理和经营管理阶层的关联。
这种结构设计是基于以下原因:
(1)信用风险管理。信用风险是由于债务人违约而导致贷款和债券等资产丧失偿付能力所引起的风险。信用风险管理需要与客户直接接触,收集、分析信息,故由信贷业务部、信贷审查部等部门承担最为合适。
(2)流动性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不能满足存款提取和正常贷款需求而蒙受损失的风险。在流动风险管理中,本外币情况略有不同,本币资金的筹措是由专门部门筹集而来,故本币资金的流动性管理应由营业部或资金部等部门承担;而外币资金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应由专门部门或当地海外行负责更为合适。
(3)利率风险管理。利率变动风险是由于市场利率水平变化引起的银行利息收入波动和下降的风险。利率风险管理也是在本外币资金上有不同的方式,特别是外汇资金基本上可从市场筹措得到,而且收益是委托担任资金筹措部门核算的,故外汇变动风险的管理应由担负外汇资金收益管理的部门承担。本币资金部分的筹措和运用非常受限制,而且其对利率变动的预测和相应的操作必须符合银行发展的战略意图,所以这类风险管理属于战略风险管理。
(4)汇率风险管理。汇率风险是外汇汇率波动使银行的资产在持有或运用过程中蒙受损失的风险。它与外汇利率变动风险一样,也需要有关部门随时根据市场的汇率变化调整外汇资金的收益成本,减少外汇风险的损失,故由资金部集中管理。同时还应针对不同的外汇币种,要求海外行分支机构负责外汇风险管理。
(5)投资风险管理。投资风险是银行在对有价证券或动产、不动产进行投资时,由于市场价格的波动而蒙受的风险。对投资风险的管理要求从银行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因此应由资金部、证券部、计划部等部门综合管理。
(6)事务处理风险管理。事务处理风险是指银行的业务部门或其他部门在处理有关的业务或事务过程中,因操作人员主观或客观上的原因造成损失的风险。事务处理风险管理既可以在事务处理的过程当中进行,也可以在事后通过稽核部门完成,所以由营业部、稽核部共同担负。
(7)经营风险管理和政策性风险管理。经营风险是指经营成本与原来的预期目标发生较大偏差,从而引起银行盈利下降的风险。它属于银行经营决策的事务。政策性风险是指由于国家有关政策的变化使银行业务产生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它非业务部门可以控制,由银行最高决策部门直接决定如何处理。这两类风险的管理均由银行最高决策机构及下属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责成计划部进行,同时人事部、调研部也可以配合。
2.外部控制机制的引进
为了避免股份制商业银行(或金融公司)的内部权益人剥削外部权益人,以便发生意外事件时客户可以要求银行(或公司)及时公布财务报表,向股东和同银行(或公司)有利害关系的人或机构(例如金融机构)提供有关该银行(或公司)从事投资的风险裸露(Risk Exposure)情况。但是,由于财务报表的频率最多一季一次,因此外部控制常常是事后的。
在以上公司层次的管理下,对于部门层级的风险管理的组织设计,许多银行或金融性企业的投资部门皆采取交易、交割事务分别由不同人员(或单位)处理的方式。此方式的功能在于可使部门间相互牵制、避免人员风险(如携款和有价证券潜逃的风险)。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不仅适用于商业银行并且可以推广到一般金融性企业的金融投资内部风险控制的组织设计构架(如图1所示)
二、软体面规划——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的理念和原则   
1、现代观念
行为学派强调“从法不足以自行”、“成事在人”,因此在制度学派规划出有关规矩、制度等硬体面后,仍有待于以现代观念制定下列软体面措施来赋予其血肉、生命。
商业银行也是一种企业,因此应当具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哲学,形成共同的文化和理念。
(1)共同文化。如何把银行的使命目标、伦理道德深烙在员工心中,创立共同的企业文化,一直是企业努力的课题。也就是让员工心悦诚服地遵守银行从业人员、投资相关人员的伦理准则,并乐于主动促使其个人、部门将风险控制在最小,以追求企业和个人的长期福利极大。
(2)科学用人。投资、稽核人员具备守法意识和业务能力是使整个制度顺利运作的充分条件。因此管理者应做到科学用人和知人,通过用人前的心理测试等,以降低聘用的交易员、交割员和稽查员品行不良的概率。美国联邦理事会前主席优克尔在他的G30报告中建议:“对于交易员的心理压力,必须定期做模糊测试”,其目的仍是为降低管理风险。
我们认为,风险管理的关键是要树立风险意识和避险观念。巴林银行等的例子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对风险的警惕性,应认识到伴随着银行业务多样化带来的是风险多样化,个别风险和风险点(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极具杀伤力,足以摧毁整个基业;要把握利润、规模速度与风险之间的平衡关系,不要一味追求利润而忽视风险,也不要过分强调风险而忽视合理的利润、规模、速度。总之,在银行上下树立一种强有力的风险意识,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强有力的基石。
2.内部管理风险原则   
(1)充分识别风险原则。这是风险管理实施的第一阶段和必不可少的准备。随着金融商品设计开发和交易方式研究的不断深化以及银行资产负债表外活动的增加,许多潜在风险无法通过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和财务分析来评估。这要求风险管理者必须具有高度的专业知识和风险分析能力,才能使风险管理措施可行。
(2)主动规避风险原则。这主要是针对信用风险而言。商业银行应避免与高风险对象、信用评级不佳的对象交易,以免损失。规避风险的另一涵义是指应正确处理好保值或降低成本与企业谋利和巨大风险的关系。
(3)全面分散风险原则。经验法则证明,不同资产投资的组合可以有效地减少风险,它对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等外部风险的控制成效更为显著。
(4)严格限制风险原则。它是指将交易可能的风险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金融交易的银行(或金融性企业)都应设定一个交易限额和风险限额。1988年《巴塞尔协议》关于从事衍生商品业务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的规定,要求在分别赋予银行特有的金融资产和资产负债表外交易项目的风险权数后,银行资产自由资本占风险资产的比例不得低于8%。
(5)相互核对风险原则。这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原则之一。在部门分工的基础上,任何一项金融业务都不能全部由一个人单独处理,而必须经过多个部门复核监督。
商业银行应按照以上观念和原则设计合理的风险管理过程。合理的风险管理过程应能把个别风险的管理过程融于总体的风险管理体制中,它应包括:(1)风险衡量系统。要使风险衡量过程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所面临的风险的多种类型;风险衡量标准也要能为各层人员所理解,并且能为风险限定和监测提供共同的构架。(2)风险限定系统。它应与整个风险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和资本水平的充足性相吻合,还要为各种风险设置分类界限,并保证风险裸露超过设定水平时能及时报告管理层。(3)管理资讯系统。要使所测量的风险及时地从风险管理部门上报到高层管理部门,使之对风险概况有足够了解。
总之,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和完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并考虑外部客观因素和外部控制机制的引入,逐步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现今国情的风险管理新体系。

如何加强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4. 如何分析银行的利率风险

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成因
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看,政策性风险远大于其他风险。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政策性因素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影响权重较大。由于目前我国利率管理权限集中在国务院,人民银行只是授权代管机关。因此,国务院往往从宏观角度考虑利率的升降,这种政策导向在1996年以来的8次降息中体现较为充分。由此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目前贷款利率仍处于较低点,而1994-1996年储蓄存款高速增长存入的定期存款从2000年后进入兑付高峰,高付息率造成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而这种利率风险往往是政策性的,商业银行只能是被动接受。二是受社会信用环境及国家诚信制度不完善的影响,部分具有垄断性质的国有企业成为众多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这些企业常以下浮10%的优惠利率作为融资的附加条件,给银行收益带来较大负面影响。三是存贷款业务占商业银行总资产权重较大。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严格的分业经营,业务结构过度集中在存、贷款等利息类业务中,非利息收入的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等金融产品创新在业务结构中占比过低,使商业银行在利率调整中承受了直接损失。
当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非均衡性也会使商业银行遭受资金缺口风险,一是在总量上,资产负债总量之间没有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出现存差或借差缺口过大,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承受风险;二是在期限结构上,资产负债结构比例失调,如短期负债支持长期贷款,当利率上升时,负债成本加重,资产收益下降;三是在利率结构上,同期限的存、贷款间没有合理利差,如为竞争优质客户,贷款利率无原则下浮,甚至亏损经营。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现状分析
利率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利率的变化和资产负债期限的不匹配给商业银行经营收益和净资产价值带来的潜在影响。国际清算银行的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利率风险由两方面因素构成:投资风险和收益风险。投资风险是指利率变化使固定利率资产负债和表外项目业务形成损失的可能性;收益风险是指借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变化不同步造成收益损失的风险。利率风险管理是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增加银行经营收益,稳定银行市场价值的主要工具。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将利率风险分为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选择权风险四类,下面具体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这四类利率风险的现状:
1.重新定价风险
所谓重新定价风险是指产生于银行资产、负债到期日的不同或者重新定价的时间不同的风险。在分析这类利率风险时,须对可能受到利率波动影响的资产和负债项目加以分析,即对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进行分析。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缺口越大,银行所承担的重新定价风险也越大。如果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则为正缺口,当利率下降时商业银行有利率风险;反之为负缺口,当利率上升时有利率风险。
从我国具体情况来看,自1996年5月以来,央行已连续8次下调存贷款利率,我国存贷款利率8年来一直处于下降通道中。2004年开始,宏观经济的开始局部过热,物价从紧缩状态走向膨胀,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将步入升息周期。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经营存贷款业务,在经历连续降息的过程中已逐步形成降息预期,因此资产与负债的期限结构一直处于不匹配状况,利率敏感性缺口一直为负且有加大的趋势,同时长期资产在资产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这种高度适应降息周期的缺口状态将在利率上升时给银行带来较大的净利息收入损失。
另外,我国商业银行也存在着资产负债成熟期的结构错配。资产负债的成熟期主要由其回流期决定,回流期指该项资产负债的本金最终回流的时间,在没有任何特别约定的情况下,资产和负债只有在回流期后才得以重新定价,在此之前,利率的变动对资产负债的收付息没有影响。即使银行能够比较准确地估计利率变动方向,从而针对性地调整其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但当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回流期不匹配时,也会因利率的变化产生收益波动。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直接原因是存贷款的期限结构错配,一方面存款的期限结构短期化,另一方面贷款的期限结构长期化,集中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就表现为商业银行回流期的错配。这种回流期负缺口尚不至于引起流动性风险,但是升息周期中却给银行带来净利息收入的损失,由于负债的回流期短于资产的成熟期,负债被迅速定价而导致利息支出迅速增加,使得在某一时间区间内,利率敏感性负债大于利率敏感性资产,当利率变动时,商业银行也将承受净利息收入下降的风险。
2.基差风险
基差风险是指当贷款的其他条件与重新定价贷款的特点相同时,因所依据的基准利率不同或利率变动幅度不同而产生的风险。大体上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类是在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存贷利差缩小导致银行净收益减少的风险;另一类是在短期存贷款利差波动与长期存贷款利差波动幅不一致的情况,由于这种不一致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相协调而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的风险。回顾近几年金融市场运行过程,不乏因遭受基差风险而造成经营损失的实例。如从1996年起,连续8次降息,人民币一年期存贷款利差最大为3.6、最小为1.8个百分点,持续的利率下调导致1999年国内各家商业银行应付利息储备严重不足,三年期、五年期定期储蓄存款占比较高的银行尤为严重,其负面影响持续到2001年[5]。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激烈的市场竞争将导致利率波动加剧,当商业银行根据基准利率的变化调整存贷款利率水平时,利率基差风险将会更大,这必然影响银行正常的利息收入。
3.收益率曲线风险
收益率曲线是将各种期限债券的收益率连结起来而得到的一条曲线。收益率曲线的斜率会随着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发生变化,使收益曲线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并因此而产生收益率曲线风险。正收益率曲线一般表示长期债券的收益率高于短期债券的收益率,这时没有收益率曲线风险;而负收益率曲线则表示长期债券的收益率低于短期债券的收益率,这时就有收益率曲线风险。
利率市场化后,重新定价的不相配性使商业银行暴露于债券收益率曲线的倾斜和下降的变化中。现行我国发行的国债利率均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国债利率和央行存款利率存在一定的利差空间,银行资产以国债来代替企业贷款,不但收益可大大增加,而且风险为零。近几年债券资产在商业银行总资产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短期看,这可给银行带来可观的机会收益,但长期看,债券投资被锁定在较低的收益水平之内,一旦央行利率上调或债券发行利率回升,在债券二级市场换手率较低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到时不得不承受较大的利率风险。
4.选择权风险
利率的潜在选择权风险,即利率变动中,存款人提前支取定期存款或借款人提前归还贷款,由此而引起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变动。银行的许多存贷款业务都具有期权特征。期权的持有者,总是在对自己有利而对卖方不利的时候行使其权力,因此各商业银行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潜在选择权风险。不管实际利率变动是正的或是负的,只要名义利率变动,就可能促使借款人提前偿付未到期贷款或存款人提前提取未到期存款。尤其是当客户提前还贷时,银行却没有得到相关的收入来弥补银行承受的风险,使银行系统积聚了大量的期权型的风险。利率的逐步放开无疑会使银行对潜在选择权的控制难度加大。由于我国自1996年以来先后8次下调存贷款利率,许多企业纷纷“借新还旧”,提前偿还未到期贷款转借较低利率的贷款,以降低融资成本;同时个人客户的利率风险意识也不断增强,再加上我国目前对于客户提前还款的违约行为还缺乏政策性限制,因此,选择权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日益突出。
三、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对策
鉴于利率波动性上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诸多影响。从目前情况看,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并不完善,金融监管并未充分有效,利率管制的全面放开可能会产生较大范围的震动,因此,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为利率的最终市场化创造充分的条件,其中,中央银行增强间接调控能力和监管水平以及资本市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是非常必要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应积极进行自身的内部体制改革,强化管理手段,加强利率风险控制。
1.树立强烈的利率风险控制意识
由于我国利率和汇率市场化进程起步较晚,国内银行业没有经过国外重大风险事件的“阵痛”,即使有些机构已惨遭市场风险酿成的损失,也没有引起多少重视,因而利率风险意识普遍较低,对风险管控的重视程度离风险防范的要求甚远。很多银行的董事会还没有健全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有专门委员会的一些银行工作也未到位,甚至一年内连一次会议也没有召开;很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仍不到位;绝大多数银行利率风险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缺乏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操作经验,难以达到利率风险管理要求的对利率风险及时识别、量化、模型化以至有效预防的目的。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我国银行业高度重视。中国银监会早在2004年就公布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对包括利率风险管理的各个主要环节提出了系统、详细的要求和规定。当前,国内银行应该充分认识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聘用具有实际经验的专业人士,对《指引》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认真的研究并制定实施计划,加大实施《指引》的力度。银监会相关部门和各地银监局也要进一步提升对利率风险管控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利率风险管控的相关培训工作,加强利率风险的检查督促力度,促使商业银行提高利率风险管控能力。利率风险的管理水平和《指引》的落实程度今后应作为银行新业务准入的重要标准。
2.立足现实,着手开展缺口管理
近年来已经有少数商业银行开始尝试运用利率敏感资产与敏感负债的分析方法来研究资产负债状况。有资料显示,1995至2002年利率下降期间大多数银行依然保持着正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可见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意识极为薄弱和有限。各银行应该根据自己的财力、技术水平和资产负债表的复杂程度选择一套适合的利率风险衡量软件。银行的利率风险头寸是由构成资产负债表的无数存款、贷款和投资交易的累积结果,每笔存贷款都有自己的现金流量特征。在编制缺口报告时,应该根据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状况及市场利率的波动状况自行决定这种报告编制频率,每旬一次的周期较为适宜。太长会影响到准确性,太短又会加大操作成本。国有银行应该建有负责设计风险管理系统的独立风险控制部门,并确保有足够多的、能够进行稳健的风险管理的人员。利率预测的准确性应该是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人员首要考虑的问题。在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的预测主要根据中央银行的利率体系来判断。在缺口模型中,银行并不能一味地追求零缺口,因为由于期限结构的错配,基差风险及期权风险的存在,零缺口并不能保证风险也能够降为零,这只是在银行不能准确判断利率走势时采用的一种防御措施。风险的最终消除仍依赖于利率预测的准确性。
3.创造条件,积极探索运用利率衍生品管理利率风险
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由于资金来源主要是居民存款且期限短,发放中长期固定利率贷款会产生很大的利率缺口,迫切需要在与客户签订固定利率贷款合同的同时,在利率互换市场对利率风险进行对冲。人民币利率互换就是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的一定期限内,根据约定数量的人民币本金交换现金流的行为,其中一方的现金流根据浮动利率计算,另一方的现金流根据固定利率计算。在不同市场主体对利率走向判断不一样的时候,它们就会互换交易,这是在参与主体之间分摊市场风险的最有效工具。有了这项业务,公司就可以通过与商业银行签订利率互换合约,把浮动利率转换成固定利率。通过这笔交易,公司将自己今后的债务成本一次性地固定在一定的利率水平上,从而达到了规避利率风险的目的。当前我国银行体系积聚了巨大的利率风险,为金融稳定埋下了风险隐患。利率互换的高效避险功能,有利于商业银行为巨额债券资产规避利率风险,也有利于通过开展利率互换交易化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所带来的风险。利率互换不仅将有效帮助金融机构规避巨大的利率风险,增强其应对能力,从而使得利率市场化的基础更加稳固,提高了央行调控的自主性空间,利率衍生品的创新空间也随之打开。

5. 关于国内银行最近因为风险的问题案例

从理论上讲,不管最后实际降息幅度多大,只要企业与居民心理上产生了降息预期,金融市场与微观部门的有关经济活动就会提前产生反应。近期货币市场与债券市场和利率及收益率持续走低正是这种预期的反应。应该说,这种预期对股市也应产生相应的积极作用。尽管这几天的行情并没有明显体现出降息预期的作用,但笔者感觉这一方面可能与降息预期的强弱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是其他因素抑制了这种作用。这种情况对许多投资者也许恰恰是好事;现在趁着股市低迷吸货,一旦降息、所引起的市场反弹可能就更突然,力度更大,投资者因此得到的好处可能就更多。    应该说,上述分析在理论上都是可以测算的。换句话说,降息对股市和金融市场的影响是可以把握的。因此,有关部门应密切注意有关动向,提前研究有关投资策略。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降息会引起市场较大的反弹,但对市场反弹的时间和高度也不宜期望过高。由于我国股市多年来积累下来的问题太多,上市公司和市场结构存在的问题短期内不可能有太大改观,加上有关部门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与查处及清理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市的力度还未见明显放松,笔者认为,降息引起市场反转的可能性较小,投资者对此应保持清醒的头脑。    利率下降可能性有多大    信号:货市委员会措词微妙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01年第四季度例会。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货币政策委员会前几次例会都是提要保持人民币利率稳定,而这次例会和人民银行随后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却提的是,当前要继续保持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基本”稳定,要密切注视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和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变动情况;“协调好本外币利率政策”,在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要充分注意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第四季度要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防止经济出现进一步减缓趋势。笔者认为,上述提法与前几个季度有些微妙的变化,有可能是一个重要的信号,预示着近期内官方可能要再次调整人民币存贷款利率。    趋势:全球资金利率持续大幅度下降    事实上,今年以来最引人注目的是国际金融市场利率迅速回落。为了阻止经济衰退,美联储从今年1月3日到11月6日连续10次降息,把联邦基金利率和银行业间隔夜拆借率由6.5%一路降至目前的2%,成为近40年来的最低水平。受此影响,今年以来,欧洲各国、台湾、香港及东南亚各国也纷纷跟进连续降息;人们预计年底前美国还有可能再次降息,香港也将很快跟随日本进入“零利率”时代;全球资金利率已经降到近30多年来的历史低谷。笔者认为,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它既反映了全球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的大趋势,也反映了世界经济运行发展的大趋势。    依据:国债市场利率持续回落    无独有偶,今年二季度以来,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与债券交易市场利率一直呈持续下降的趋势,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发行的长期国债中标利率渐次降低。6月6日发行的15年期国债,利率为4.69%;7月31日发行的20年期国债,利率为4.26%;10月22日发行的20年期国债,利率只有3.85%。受此影响,近期国债市场交易价格急剧上升,收益率明显回落,20年债券的收益率11月9日收盘已经下降到3.59%,10年期债券的收益率还不到2.9%。银行间同业拆借与债券交易市场利率也持续走低,三季度银行间拆借和回购利率分别为2.43%和2.2952%,较上季度分别下降3.03%和4.08%。    笔者认为,近期货币市场利率与国债市场利率持续降低,与资金充裕,股市低迷,加上人民银行清理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市,资金需求明显下降等因素有很大关系。但是,众所周知,金融市场当前供求关系和资金利率不仅仅与影响当前资金供求关系和资金利率的各种因素有关,也与人们对未来资金供求关系和资金利率的预期有很大关系。因此,近期货币市场利率与国债市场利率持续降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很可能是投资者对未来利率预期下降。    根源:经济增长回升乏力    其实,最根本的问题还是今年以来经济形势依然很不稳定,令人担忧。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从1992年的14.2%逐年回落到1999年的7.1%,于去年回升到8%,似乎有见底企稳回升之势。但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又呈前高后低,逐季回落。一季度GDP增长8.1%,二季度增长7.8%,三季度增长速度则回落到7.1%。国内投资与消费情况依然十分低迷,企业商品价格依然呈下降趋势,第一季度季环比微降0.1%,第二季度下降0.9%,第三季度下降0.5%,9月份较上年底下降1.5%,较上年同月下降1.1%。工业经济效益增幅也继续回落。1—9月份,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326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6%,增幅比1—8月份回落

关于国内银行最近因为风险的问题案例

6.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7. 我要以某家银行的财务管理来做个调查报告。我该调查什么内容

资金管理    
二、成本管理现状    
三、预算管理现状    
(一)缺乏先进的预算理念    
(二)信息掌握不足    
(三)缺乏强有力的信息系统的支持    
(四)体制引起对费用预算执行不到位    
四、费用管理现状    
(一)绩效考核中缺乏成本费用控制理念    
(二)业务费用管理粗放    
(三)预算沟通不充分 修正不及时    
(四)财务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须待完善    
(五)缺乏满足内部管理需要的管理会计系统    
(六)缺乏同业的比较、学习的途径    
五、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六、财务分析现状    
(一)商业银行财务报表信息质量的限制    
(二)商业银行进行比率分析具有局限性    
(三)商业银行财务分析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四)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分析滞后    
(五)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不健全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指标    
一、主要业务业绩情况    
二、效益情况    
三、资产情况    
(一)放款业务    
(二)投资业务    
四、资本情况    
第三节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调整方向    
一、由财务核算管理向财务预算管理转变    
二、由财务控制向财务决策转变    
三、整合财务管理流程    
四、科技支撑 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五、加强控制手段 提高控制力度    
六、由分行式管理向“垂直管理”和“双线负责”转变    
第四节 对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模式的构想   
一、坚持“银行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二、完善财务管理体制    
三、探讨推行整合预算管理方法    
第四章 资本风险管理    
第一节 概述    
一、商业银行资本的本质—监管意义上的资本    
二、商业银行资本的构成    
(一)普通资本    
(二)优先资本   
(三)其他资本  
第二节 国际银行业资本要求及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状况分析    
一、国际银行业资本要求    
(一)资本的组成    
(二)风险权重 
(三)新巴塞尔资本协议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状况分析    
(一)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现状分析    
(二)资本不足原因的进一步探究    
第三节 强化资本管理,化解资本风险   
一、商业银行内部融资    
二、发行次级债券    
三、引入战略投资者和上市融资    
第五章 银行资产风险管理    
第一节 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    
一、信贷资产风险原因分析    
(一)决策风险    
(二)政策原因    
(三)社会风险    
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机制 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    
(二)多方参与 创造良好环境    
第二节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和风险管理    
一、银行资产负债比例和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现状及原因    
(一)现状分析    
(二)成因分析    
三、完善资产负债比例和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创造内部条件    
(二)改善外部环境    
(三)实行性操作方式    
第六章 利率和汇率风险管理    
第一节 概论    
一、利率风险的根源及其表现    
(一)利率风险的根源   
(二)利率风险的表现    
二、汇率风险的根源及其表现    
(一)汇率风险的根源    
(二)汇率风险的表现    
第二节 利率风险管理    
一、利率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    
(一)对利率风险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利率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    
(三)利率风险管理的方法手段落后    
(四)资产负债结构单一 银行利率风险过于集中   
(五)基层银行维权意识不足 客户利率选择性风险突出    
(六)利率风险管理的高级人才资源匮乏    
二、提高利率风险防范水平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利率风险管理体制    
(二)健全利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三)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分散和规避利率风险    
(四)开拓经营领域,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五)搞好对利率风险管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六)加强对客户利率违约风险的控制   
第三节 汇率风险管理策略    
一、汇率风险管理的一般策略    
二、即期外汇市场    
三、开办银行间远期外汇业务    
四、开展掉期交易    
五、外汇期货、期权交易

我要以某家银行的财务管理来做个调查报告。我该调查什么内容

8. 如何运用表内和表外工具管理利率风险

1、表内息:这是银行会计核算中对于贷款资产在贷款尚未到期前进行的表内计息,其 计息的基数是其资产负债表内项目贷款户的金额--一般自动计算,属于银行帐面价值 的含义,它们是被列示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报表之中的应收利息余额。
所以称为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