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堆效应的介绍

2024-05-10 23:49

1. 沙堆效应的介绍

“沙堆效应”是美国学者提出的。人们注意到小孩在海边玩堆沙子时,沙子可以一直往上堆起来,形成一定规模的小沙堆,直到最后一粒沙子后,看似突然,然而必然地会引起整个沙堆的“崩溃”.最后一粒沙子有点类似于中国传统文化所说的“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沙堆效应的介绍

2. 沙堆效应的现象与理论

人们注意到小孩在海边玩堆沙子时,沙子可以一直往上堆起来,形成一定规模的小沙堆,直到最后一粒沙子后,看似突然,然而必然地会引起整个沙堆的“崩溃”。基于此现象,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有个叫巴克的物理学及系统科学家提出所谓“沙堆效应”,并由此发展出了系统科学理论中著名的“自组织临界”理论。在研究中,巴克等开始堆沙实验,同时借助慢速录像机和计算机精确地计算每在沙堆顶部落下一粒沙子会连带多少沙子移动。发现初始时落下的沙子对整个沙堆影响很小。然而,当沙堆高到一定程度,落下一粒沙子可能导致整个沙堆发生细微移动。沙堆一旦达到某种“临界”状态,每粒沙子与其他沙粒就处于“一体性”接触状态,只要再有一粒沙子新落下去,都会产生一种“力波”;尽管微细,却能贯穿沙堆整体,把碰撞依次传递给所有沙粒,导致沙堆发生整体的连锁改变,或重新组合。到了后来,沙堆的结构将随每粒新沙落下而变得脆弱,最终发生结构性失衡----坍塌。说得简单一点:最后加上去的一粒沙子,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诱发了典型的整个沙堆的综合效应。

3. 沙堆效应的应用

骆驼也不是最后一根稻草压死的。而是在这前面,骆驼的身体就出了问题,只是没有累积到这个程度而已,但已处在了“临界态”。所谓“临界态”是指系统处于一种特殊敏感的状态,微波的局部变化可以不断放大,扩延至整个系统。所谓“自组织”,是指该组织状态的形成主要是由系统内部组织间的相互作用产生,而不是由任何外界因素控制或主导所致。生命就是典型的“自组织”系统。因此,该理论认为:由大量相互作用成分组成的系统会自然地向自组织临界态发展;当系统达到自组织临界态时,即使小的干扰事件也可引起系统发生一系列灾变。沙堆、混沌等,都是物理科学新的发展趋势及其进展。

沙堆效应的应用

4. 沙堆理论

古希腊哲学家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理论,名为1粒沙子不是沙堆。
  
 如果说1粒沙子不是沙堆,那2粒也不是;如果2粒沙子不是沙堆,那3粒也不是;如果3粒沙子不是沙堆……以此类推,9999粒沙子不是沙堆的话,那1万粒沙子也不是沙堆。
  
 要想证明多少粒沙子是沙堆,则必须确定一个固定的边界。例如说1万粒沙子是一堆,那9999粒也不是。这就明显不符合事实,这时则需要确定一个可变的边界。可问题同样存在,而且问题更多,这个边界设定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这个理论的意义是什么呢?
  
 社会上很多人打出“21天培养一个好习惯”“1万小时定律”等等。仔细推敲,那20天时喜欢肯定没有养成,当21天来临时喜欢如同天降。这明显与事实不符!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你这是杠精!
  
 好吧,我们来看一个事实,朋友圈晒打卡的朋友,晒了一个月两个月后,突然说以后不用再晒了,试问有几个真正的把习惯养成了呢?
  
 当我们专注于晒圈的时候,注意力(目标)已经悄然发生了转移。人类天性趋易避难、即时满足,有时会被各种事情干扰,而告诉自己先把卡打了再说,明天我再补上也行。这就是天性,如果不把自己推出舒适区,则很难前进一步。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