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房地产市场调控近200次

2024-04-28 20:34

1. 年内房地产市场调控近200次

5月21日,银保监会一下子公布11份行政罚单,涉及5家银行,处罚金额共3.66亿元。其中,招行和东亚两家被罚银行存在涉房违法违规行为,共被罚8290万元。
在“房住不炒”的要求下,涉房金融监管持续收紧态势明显。今年以来,多地楼市调控政策层层加码,累计房地产调控次数近200次,且该数据呈现出按月递增的趋势。
日前,央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发布的最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出炉,尽管最新LPR仍未做调整,但多个主流城市的房贷利率已明显有所提升,且部分银行贷款放款周期延长。
业内预计,房地产信贷环境面临进一步收紧的压力,预计房贷利率继续上调,带动市场量价进一步调整。
多地房贷利率环比上涨
5月20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新版LPR报价,1年期品种报3.85%,5年期以上品种报4.65%,两项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均连续13个月保持不变。
对房地产市场而言,5年期以上LPR与房贷利率密切相关,因此备受关注。因为利率上调,意味着购房成本随之增加。尽管最新LPR仍未做调整,但近段时间以来,广州、深圳、宁波、杭州等多个楼市热点城市频频传出商业银行上调房贷利率的动作。
为贯彻落实“房住不炒”,5月6日,深圳建行率先将首套房贷利率由4.95%上调至5.10%。随后深圳多家银行开始跟进,其中四大行深圳分行首套房贷利率目前均已上调至5.10%,二套房贷利率上调至5.60%。
不止深圳,实际上,近期全国房贷已出现普遍涨价现象。
融360大数据研究院5月(数据监测期为2021年4月20日—年5月18日)监测的42个城市中,全国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5.33%,环比上涨2BP;二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5.61%,环比上涨2BP。其中,21城市的房贷利率平均水平环比上涨,3个城市的涨幅在10BP以上。
根据贝壳研究院发布的重点城市主流房贷利率数据显示,5月份监测的72城主流首套房贷利率为5.47%,二套利率为5.73%,均较4月提高6个基点。
除按揭贷款利率上浮,部分地区房贷额度亦持续收紧,放款周期也进一步拉长。据了解,广东金融机构对个人房贷额度增幅和增量都在严格控制,许多银行的抵押贷款周期正在延长,审核也变得更加严格。
“今年房贷利率上行和去年有本质区别。”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去年房贷利率是额度管控等,今年是银行也要在“房住不炒”方面承担更大的维稳责任。房贷额度管控从去年到现在,对贷款流量和利率等确实会产生影响,从后续思路看也还会收紧,但年底还要观察。“房住不炒下,对于大城市住房问题的解决依然会进行,这是后续所需要关注的内容,调控依然会进行。在抽鞭子的情况下,各地调控积极性增加。”
楼市调控持续从严
日前有消息称,在“房住不炒”政策下,基金业协会近期已叫停基金子公司备案房地产供应链类产品。这类产品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基金子公司向保理公司买入其持有的购房尾款资产,待资金回流后持续性投资新的购房尾款资产。基金协会仍认为,一些资产管理计划本质上仍为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周转提供了便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房地产开发企业杠杆,违反了“房住不炒”的国家政策。
除多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外,“房住不炒”也被纳入“十四五”纲要,且稳地价、稳房价和稳预期的“三稳”目标更加明确。至此,监管部门频频出手加码监管,这也为今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走势定下了基调。
近日,银保监会通报,2020年共作出6581件行政处罚决定,罚没合计22.75亿元。开出的罚单中,大量违规场景存在于房地产贷款融资和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等方面,尤其一些大额罚单普遍涉及房地产领域。
据统计,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密集出台,今年1—4月全国房地产调控次数累计186次,且呈现出按月递增的趋势。不仅如此,年内已有广州、合肥、成都等十多城相继被住建部不同程度约谈督导。
2020年底,央行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将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机构类型等,分档设定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要求,并设定了房地产、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两条红线”。此后,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的房贷额度开始吃紧,甚至多家银行出现“停贷”情况。
今年以来,严控政策持续升温,多地陆续发文严查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住房贷款、消费类和经营类贷款以及“冻资”等涉房贷款业务,涉房贷款严监管仍在继续。商业银行对于按揭贷款的贷前审核、放款周期都提高了要求,因此随之而来的,便是一些热点城市的房贷利率多次上调。
严跃进认为,就近期的贷款动向看,最大的变化就是银行出现了集体性的上调。这种集体性的上调,一方面或说明有窗口指导,另一方面也是有共识,即银行普遍都感受到了压力,大家都统一进行了利率的调整,是一种默契。类似调整,自然也需要购房者注意,贷款方面要防范风险。“尤其是二手房方面,更是需要注意一点,如果贷款拨付不到位,那么很容易引起纠纷。”

年内房地产市场调控近200次

2. 上半年楼市调控超300次

长江商报讯(记者 江楚雅)得益于二季度以来的疫情防控形势好转以及购房需求的逐步释放,今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整体回稳。与此同时,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房地产行业政策维持“房住不炒”的主基调。
根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发布的稳定楼市的政策次数为304次,同比去年上涨21%,也刷新了半年调控次数的历史纪录。
数据显示,今年1-4月,房地产调控次数达到了238次,平均每月调整59.5次。随着疫情稳定,房地产市场回暖,房地产调控次数也明显减少。5月房地产相关政策调整为35次,6月仅为31次。
梳理发现,政策的重心在供给侧,而非刺激需求端,房地产行业政策维持“房住不炒”的主基调。
诸葛找房认为,下半年,政策基调仍为“房住不炒”,整体延续温和窗口期,供应端继续为政策的重心,需求端刺激的可能性较小。不过,对于上半年土地市场过热的城市,不排除政策收紧的可能性。资金面下半年流动性仍充裕,房地产行业的资金进一步改善。

3. 今年楼市近600次调控:政策底显现,风险事件有望减少

2021年已经进入岁尾。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房企变局”“密集调控”“政策底显现”等是这一年的关键词。
这一年,房企“三条红线”和“集中供地”等政策在2021年年初正式实行,房地产行业也迎来了重大的变化——过去行业的高杠杆、高周转、高回报的模式已经不在。
这一年,伴随着全国调控政策的密集出台,房地产行业销售也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11月全国房地产调控政策次数继续高位,单月高达56次房地产调控,年内累计房地产调控次数高达586次。
展望未来,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稳定”是明年楼市的主基调,年末各种调控政策的指向就是稳定楼市,这也代表了政策见底。另一方面,政策有望将围绕“三稳”任务,因城施策、供需两端发力;同时,适度加快长租房市场发展,推进保障房建设。
政策底显现
2021年年初,涉及房企融资、拿地的政策接连出台,其中包括备受市场关注的“三条红线”监管新政。
实际上,早在去年8月20日,住建部、人民银行等就明确了12家重点房企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将在当年9月1日进行试点,也就是业内称之为的房企融资“三道红线”政策,该政策从今年初开始正式实行。
三条红线政策实施以来,房企普遍加速了降低有息负债的进程,尤其是龙头房企。
据海通证券统计,2021年上半年,部分龙头房企杠杆率有所下降。截至2021年上半年底,除绿地控股、首开股份、华发股份、金融街、光明地产、鲁商臵业以外,其统计的部分龙头A股上市公司三道红线(剔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小于70%;净负债率小于100%;现金短债比大于1)全部达标。
进入2月,一份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住宅用地分类调控文件流出,文件要求重点城市住宅用地实现“两集中”:集中发布出让公告,且2021年发布住宅用地公告不能超过3次;集中组织出让活动。其中,重点城市包括4个一线城市,18个二线城市。
集中供地政策改变了房企的拿地节奏,也被业内视为2021年房地产最大市场变化之一。
“2021年,土地市场在上半年高位运行后,下半年整体土地市场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下调迹象,随着房地产市场成交降温,房企资金链压力越来越大,拿地房企积极性越来越低。”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集中供地改变了房企原有的开发节奏。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变化而冷热不均,2022年集中供地政策有望继续调整。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数据也显示,截止11月,2021年年内全国热点的100个城市卖地金额为4.05万亿,同比2020年同期出现了下调,下调幅度为7.4%,从土地市场数据看,热度持续降低已经成为了趋势,特别是2021年下半年来,土地市场持续低迷。
此后,各类限价、限售、限购等政策密集出台,地产行业调控加码信号不断被释放。根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2021年1~8月累计房地产调控次数超过400次,刷新了历史纪录。
值得注意的是,9月以来,房地产政策开始逐渐转暖成为业内共识。
9月底,央行在第三季度例会上提出要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10月,哈尔滨等部分城市出台了相关政策,稳定房地产市场。12月,高层会议提出要“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并首次提出要促进房地产业的“良性循环”。
在张大伟看来,楼市防止下调过快有望成为未来的政策趋势,“稳定”是明年楼市最确定的关键词。“近两年来,楼市调控越发严格。一边是对热点城市的新房、二手房的限价令,另一边是全国多个城市新房的限跌令,房价大涨会放大金融风险,而房价断崖式下跌也同样不是稳定,也会波及金融系统。年末各种调控开始稳定楼市,全国超过20个城市开购房补贴,都代表了政策的见底。”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分析师周茂华也对记者表示,房地产调控稳字当头,各地因城施策,落实“三稳”任务。“不能让房价非理性上涨,房企无序加杠杆,同时,也不能让房地产过冷,房地产市场过热与过冷都是有害的。”展望未来,政策仍将围绕“三稳”任务,因城施策、供需两端发力,根据区域具体房地产市场供需情况,对调控政策一定预调微调;同时,适度加快长租房市场发展,推进保障房建设。
“预计在‘房住不炒’的大基调下,短期信贷政策对首套、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支撑力度将不断放大,地方将响应中央要求因城施策,对地产相关链条不顺畅的问题采取针对性举措,加快落地扶持类政策,除加大购房补贴外,降低贷款利率、减免部分交易税额等政策亦存微调预期。”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研究副总监陈文静告诉记者。
风险事件有望减少
在今年房企融资环境持续趋紧的大背景下,不少知名民营房企在下半年出现债务违约现象或苗头。
2021年7月,蓝光发展发布部分债务未能如期偿还的公告;8月,阳光100也表示未能支付到期的可转换债券。9月,恒大集团理财停止兑付的消息传出,这一事件引发了恒大自身的流动性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后续其他房企可能出现债务风险。
10月以来,包括花样年、当代置业、新力控股等出现美元债务兑付困难的情况,这也导致地产美元债大幅下跌。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进入10月以来,已先后有绿地控股、阳光城、佳兆业、雅居乐、绿城中国、合生创展、新城发展、禹洲集团等多只地产美元债出现大幅下跌。中资地产美元债普遍出现近20%的跌幅。其中,2021年到期的债券受到的冲击最大,其次是2022年到期债券,2023、2024、2025年到期债券跌幅较为平缓。
“背后核心原因还是房地产调控,特别是三条红线抑制了房企融资渠道,而销售收紧又导致企业回款困难,开发贷、按揭贷款双收紧,使得房企还债能力锐减。”张大伟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房企也在通过瘦身、融资等方式积极自救,房企风险事件有望减少成为业内共识。
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负责人刘水对记者表示,随着行业对流动性风险的重视,部分处在危险边缘的房企开始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变卖资产、股东借款、增发配股等方式补充资金,对缓解短期债务压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当前融资相关政策基本见底,保障正常融资、政策纠偏成为监管的主要方向,房企的合理融资需求正在得到满足。因此综合来看,未来房企的风险事件会逐步减少。”
房企积极谋变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房地产市场销售情况呈现出“前高后低”的走势也被业内高度关注。
据国家统计局12月15日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5.8亿平方米,同比增长4.8%,比2019年1~11月份增长6.2%,两年平均增长3.1%;销售额方面:2021年1~11月,商品房销售额为16.2万亿元,同比增长8.5%,比2019年1~11月份增长16.3%,两年平均增长7.8%。
不过,就单月来看,房地产市场销售情况已经连续多个月处于下降态势。
中指研究院的数据显示,11月,市场仍处于调整阶段,叠加去年同期高基数影响,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分别下降14.0%和16.3%,连续4个月保持两位数下降,但受信贷环境边际改善等因素影响,降幅较上月分别收窄7.7和6.3个百分点。
“受前期调控发力和银行按揭额度紧张等因素影响,下半年房地产市场调整压力增加,市场整体降温,个别房企出现违约事件,购房者观望情绪上升,进一步拖累市场活跃度下降,房企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均出现下滑。”
在陈文静看来,上半年房企加大营销力度,销售面积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整体表现超预期。三季度市场明显降温,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转降。
从短期市场趋势看,房企销售下滑,短期偿债压力加大成为共识,在此背景下,不少房企们选择开源节流。
以万科为例,11月17日,万科在内部倡议,提出要转变黄金时代的惯性思维方式,将经营理念贯穿始终,对不产生价值的动作和开支做减法,花小钱办大事等工作要求。
张大伟认为,除了开源节流,保持流动性,安心赚小钱,房地产商更要转变思路,着眼于打磨产品品质。“接下来是房企大洗牌的时刻,谁的品质更好,就更能吸引用户,在收缩的房地产市场中分一杯羹。认清形势,加速转变,才能有机会熬过行业冬天,赢得下半场竞争的门票。”
另一方面,房企的转型也在今年常被提及,不过业内提示要谋定而后动。刘水认为,房地产行业整体的利润率持续下行,在这样的背景下,房企切忌盲目,毕竟跨领域是有门槛和资金投入的,不能为了转型而转型,所以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谨慎调整发展战略。
(原题:《楼市近600次调控 政策底显现 “稳定”成2022年主基调》)

今年楼市近600次调控:政策底显现,风险事件有望减少

4. 今年楼市近600次调控:政策底显现,风险事件有望减少

2021年已经进入岁尾。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房企变局”“密集调控”“政策底显现”等是这一年的关键词。
这一年,房企“三条红线”和“集中供地”等政策在2021年年初正式实行,房地产行业也迎来了重大的变化——过去行业的高杠杆、高周转、高回报的模式已经不在。
这一年,伴随着全国调控政策的密集出台,房地产行业销售也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11月全国房地产调控政策次数继续高位,单月高达56次房地产调控,年内累计房地产调控次数高达586次。
展望未来,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稳定”是明年楼市的主基调,年末各种调控政策的指向就是稳定楼市,这也代表了政策见底。另一方面,政策有望将围绕“三稳”任务,因城施策、供需两端发力;同时,适度加快长租房市场发展,推进保障房建设。
政策底显现
2021年年初,涉及房企融资、拿地的政策接连出台,其中包括备受市场关注的“三条红线”监管新政。
实际上,早在去年8月20日,住建部、人民银行等就明确了12家重点房企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将在当年9月1日进行试点,也就是业内称之为的房企融资“三道红线”政策,该政策从今年初开始正式实行。
三条红线政策实施以来,房企普遍加速了降低有息负债的进程,尤其是龙头房企。
据海通证券统计,2021年上半年,部分龙头房企杠杆率有所下降。截至2021年上半年底,除绿地控股、首开股份、华发股份、金融街、光明地产、鲁商臵业以外,其统计的部分龙头A股上市公司三道红线(剔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小于70%;净负债率小于100%;现金短债比大于1)全部达标。
进入2月,一份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住宅用地分类调控文件流出,文件要求重点城市住宅用地实现“两集中”:集中发布出让公告,且2021年发布住宅用地公告不能超过3次;集中组织出让活动。其中,重点城市包括4个一线城市,18个二线城市。
集中供地政策改变了房企的拿地节奏,也被业内视为2021年房地产最大市场变化之一。
“2021年,土地市场在上半年高位运行后,下半年整体土地市场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下调迹象,随着房地产市场成交降温,房企资金链压力越来越大,拿地房企积极性越来越低。”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集中供地改变了房企原有的开发节奏。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变化而冷热不均,2022年集中供地政策有望继续调整。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数据也显示,截止11月,2021年年内全国热点的100个城市卖地金额为4.05万亿,同比2020年同期出现了下调,下调幅度为7.4%,从土地市场数据看,热度持续降低已经成为了趋势,特别是2021年下半年来,土地市场持续低迷。
此后,各类限价、限售、限购等政策密集出台,地产行业调控加码信号不断被释放。根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2021年1~8月累计房地产调控次数超过400次,刷新了历史纪录。
值得注意的是,9月以来,房地产政策开始逐渐转暖成为业内共识。
9月底,央行在第三季度例会上提出要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10月,哈尔滨等部分城市出台了相关政策,稳定房地产市场。12月,高层会议提出要“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并首次提出要促进房地产业的“良性循环”。
在张大伟看来,楼市防止下调过快有望成为未来的政策趋势,“稳定”是明年楼市最确定的关键词。“近两年来,楼市调控越发严格。一边是对热点城市的新房、二手房的限价令,另一边是全国多个城市新房的限跌令,房价大涨会放大金融风险,而房价断崖式下跌也同样不是稳定,也会波及金融系统。年末各种调控开始稳定楼市,全国超过20个城市开购房补贴,都代表了政策的见底。”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分析师周茂华也对记者表示,房地产调控稳字当头,各地因城施策,落实“三稳”任务。“不能让房价非理性上涨,房企无序加杠杆,同时,也不能让房地产过冷,房地产市场过热与过冷都是有害的。”展望未来,政策仍将围绕“三稳”任务,因城施策、供需两端发力,根据区域具体房地产市场供需情况,对调控政策一定预调微调;同时,适度加快长租房市场发展,推进保障房建设。
“预计在‘房住不炒’的大基调下,短期信贷政策对首套、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支撑力度将不断放大,地方将响应中央要求因城施策,对地产相关链条不顺畅的问题采取针对性举措,加快落地扶持类政策,除加大购房补贴外,降低贷款利率、减免部分交易税额等政策亦存微调预期。”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研究副总监陈文静告诉记者。
风险事件有望减少
在今年房企融资环境持续趋紧的大背景下,不少知名民营房企在下半年出现债务违约现象或苗头。
2021年7月,蓝光发展发布部分债务未能如期偿还的公告;8月,阳光100也表示未能支付到期的可转换债券。9月,恒大集团理财停止兑付的消息传出,这一事件引发了恒大自身的流动性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后续其他房企可能出现债务风险。
10月以来,包括花样年、当代置业、新力控股等出现美元债务兑付困难的情况,这也导致地产美元债大幅下跌。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进入10月以来,已先后有绿地控股、阳光城、佳兆业、雅居乐、绿城中国、合生创展、新城发展、禹洲集团等多只地产美元债出现大幅下跌。中资地产美元债普遍出现近20%的跌幅。其中,2021年到期的债券受到的冲击最大,其次是2022年到期债券,2023、2024、2025年到期债券跌幅较为平缓。
“背后核心原因还是房地产调控,特别是三条红线抑制了房企融资渠道,而销售收紧又导致企业回款困难,开发贷、按揭贷款双收紧,使得房企还债能力锐减。”张大伟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房企也在通过瘦身、融资等方式积极自救,房企风险事件有望减少成为业内共识。
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负责人刘水对记者表示,随着行业对流动性风险的重视,部分处在危险边缘的房企开始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变卖资产、股东借款、增发配股等方式补充资金,对缓解短期债务压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当前融资相关政策基本见底,保障正常融资、政策纠偏成为监管的主要方向,房企的合理融资需求正在得到满足。因此综合来看,未来房企的风险事件会逐步减少。”
房企积极谋变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房地产市场销售情况呈现出“前高后低”的走势也被业内高度关注。
据国家统计局12月15日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5.8亿平方米,同比增长4.8%,比2019年1~11月份增长6.2%,两年平均增长3.1%;销售额方面:2021年1~11月,商品房销售额为16.2万亿元,同比增长8.5%,比2019年1~11月份增长16.3%,两年平均增长7.8%。
不过,就单月来看,房地产市场销售情况已经连续多个月处于下降态势。
中指研究院的数据显示,11月,市场仍处于调整阶段,叠加去年同期高基数影响,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分别下降14.0%和16.3%,连续4个月保持两位数下降,但受信贷环境边际改善等因素影响,降幅较上月分别收窄7.7和6.3个百分点。
“受前期调控发力和银行按揭额度紧张等因素影响,下半年房地产市场调整压力增加,市场整体降温,个别房企出现违约事件,购房者观望情绪上升,进一步拖累市场活跃度下降,房企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均出现下滑。”
在陈文静看来,上半年房企加大营销力度,销售面积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整体表现超预期。三季度市场明显降温,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转降。
从短期市场趋势看,房企销售下滑,短期偿债压力加大成为共识,在此背景下,不少房企们选择开源节流。
以万科为例,11月17日,万科在内部倡议,提出要转变黄金时代的惯性思维方式,将经营理念贯穿始终,对不产生价值的动作和开支做减法,花小钱办大事等工作要求。
张大伟认为,除了开源节流,保持流动性,安心赚小钱,房地产商更要转变思路,着眼于打磨产品品质。“接下来是房企大洗牌的时刻,谁的品质更好,就更能吸引用户,在收缩的房地产市场中分一杯羹。认清形势,加速转变,才能有机会熬过行业冬天,赢得下半场竞争的门票。”
另一方面,房企的转型也在今年常被提及,不过业内提示要谋定而后动。刘水认为,房地产行业整体的利润率持续下行,在这样的背景下,房企切忌盲目,毕竟跨领域是有门槛和资金投入的,不能为了转型而转型,所以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谨慎调整发展战略。

5. 新年各地楼市调控60余次,房价会降吗?

新年各地楼市调控60余次,一二线城市房价基本上不会降,三四五线城市房价下降概率比较大,因为一二线城市是硬需求,三四五线城市供应大于需求,房价下降是必然。
房价一直都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拥有一个家这是很多人的梦想,但大城市房价比较高,短期内要下降非常困难,因为这是硬需求,这是刚需而且一二线城市房子还有保值功能,这就导致了它们拥有金融属性,这样的房子要跌非常难。新年各地楼市调控60余次,其实给我们传递一个信号,一二线城市房价还是比较坚挺,否则也不可能出现调控,从这个趋势来看,一二线房价要下跌基本不可能,三四五线城市因为供给太多,导致房子要上涨很难,下降是必然。

一、一二线城市是刚需房价要下降很难。
大家都知道对于年轻人来说,能够在大城市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是非常幸福的事情。很多人打拼几十年目的就是在大城市买一套房子,一二线房子是刚需,供不应求这就导致了房价基本上没有下降空间。新年各地楼市调控60余次说明房子很热,这个时候要降价非常难。

二、一二线房子有保值功能和金融属性。
中国人喜欢买房子是因为房子能够给大家带来安全感,一二线城市因为发展比较好,很多年轻有为青年才俊都愿意在这里安家,而且中国人口基数大,一二线城市房子供应相对比较少,这导致需求大于供给,房子就拥有了保值功能和金融属性,这样房价要下降非常难。

三、三四五线房价下跌是必然。
房价还是由供需决定,三四五线城市很明显供应大于需求,这就导致房子不是必须品,而且相对而言三四五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没有这么快,房价处于相对高点,这个时候它们下跌成为必然,它们房价下降是早晚的事情。

新年各地楼市调控60余次,房价会降吗?

6. 新年各地楼市调控60余次,房价会降吗?

新年刚过很多人就会发现,在很多地区的楼盘已经出现了调价的这样的情况,也让很多想要买房的消费者们感觉到非常的激动。因为对于很多想买房的人来说他们迟迟不敢下手,对于现在的房价市场上,能够看出来一直以来都是趁着上升的这样的趋势,所以对于这些消费者们来说,想要在一个地区买上一套房子的话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而且也会经过反复的价格比较才能够确定是否去买房,以及在哪个地区买房。

从2021年开年之后能够看出来,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一线城市,他们持续出现了一些火热的现象。并且在开始的时候都有很多人进行一些炒房价的,这样的情况发生会发现这些房价都比之前要高出了很多,但是没有想到的是经过一些打新或者是二手房跳价这样的情况发生。毕竟对于房价市场上要经过相应的调控,才能够让它去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一个范围内,很多城市也是密集发布了各种各样的调控政策。从加码限购以及限售以及到严打资金来源这种方式,去对楼市乱象进行一些真正精准的打击。

毕竟对于楼市来说的话,主要还是想把它们用作于居民的真实需要,而不是作为一种投资理财的方式做为炒房的这种现象,让他们从中获益。根据各个地区的相关部门发布的各种意见或者是政策,把很多楼市的房价都做了相应的一些调整,像这样的政策也明显的让一些消费者们或者是有买房意向的人们感觉到松了一口气,毕竟对于接二连三一直猛涨的房价来说,让他们感觉到距离自己能够养得起房子是一个很遥远的事情。但是经过了这样的楼市调控之后,也能够让很多网友们把自己的买房计划列入议程。

一些网友们也会针对于这些各个地区的楼市调控,会对于房价的下跌有一种期待。但是从目前来看的话,过热的楼市表现也是他们持续的升高,所以也导致政府不得不出面进行一些调控。像这样的调控也会让整个楼市有一定程度上的稳定价格,把这些打击厂房的行为取缔之后,相信也能够在各个城市得到比较好的调控成果。而且也能够看出来这些房价有一些回落的情况,在这些房价进行了调控之后,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多的观望情绪。一些消费者们也希望能够看到楼市的价格能够有一些下降,这样的话自己才能够去购买。

7. 2017年楼市已调控30余次了吗?

据报道,经过2016年楼市的火热,随着政策调控不断加码,北京2017年房地产市场趋于稳定,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70个大中城市中15个热点城市房地产市场总体继续保持平稳。

报道称,楼市降温,与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是分不开的,截至12月13日,北京市发布房地产调控政策超过30次,未来走势如何,专家称若政策层面不发生颠覆性的变化,预计2018年房地产市场走势和今年一样。

据悉 3月17日,北京市宣布提高二套房最低首付比例,普通住宅被提至60%,首套房认定标准恢复“认房又认贷”,房贷期限降为25年。随后一周内,北京又采取了包括上调房贷利率、个税要求从严、严查首付资金、离婚一年内房贷算二套等规定。

而自5月1日起,各家银行首套房贷利率陆续回到基准利率,二套房贷利率则在基准利率基础上最低上浮20%。民生银行首套房贷利率6月5日起,执行在基准利率基础上最低上浮10%,四大行于9月14日、15日、16日将首套房房贷利率调升到基准利率的1.05倍。
希望楼市的调控效果可以早日显现!

2017年楼市已调控30余次了吗?

8. 2018各地出台楼市调控措施已超80次了吗?

据研究中心统计,今年前3个月,全国主要城市发布房地产调控已超过76次,叠加4月份青岛、海南等地的调控措施,年内各地累计出台的楼市调控措施已超过80次。

报道称,房地产分析师表示,整体来看,今年出台的各项楼市调控举措,其共性体现在“短期调控目标不变”。2018年楼市调控的主基调依然是“房住不炒”,并在此基础上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0.6%,二手房价格首次出现下降,降幅为0.1%。并且在70个大中城市房价中,深圳、福州、南京、无锡、郑州、北京、泉州、合肥、杭州和上海10个城市房价均出现同比下跌。

此外,专家还指出,未来楼市调控力度是否会继续加码,主要取决于前期的政策调控效果,而对于部分地区房价上涨仍然较快,市场升温迹象明显的地区如成都、西安等地,不排除后期政策有加码的可能性。
文章来源:央广网